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指引下的湖北“生态长江”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16-03-04 09:20:55来源:SRC-13
 

  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指引下的湖北“生态长江”建设实践

 

    新闻漫画: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评论:践行绿色发展 守望“一江清水”

  记者甘勇 廖志慧 赵峰

  提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坐拥近1/3的长江岸线,湖北在国家战略中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湖北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古老母亲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浩荡长江,美丽中国。

  她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雄伟壮观。

  她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神州华夏;更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中华儿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将深情的目光,聚焦长江。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站在时空交汇的历史节点上,总书记为发展指明方向。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荆楚大地唱响一曲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湖北开启新航程。

  生态长江,绿色重塑发展观

  带着高原雪山的冷冽,万里长江与怒江、澜沧江一路奔涌。

  三江并流,山逼水转。西南边陲,丽江石鼓,长江一道“急弯”,转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孕育出灿烂的长江文明。

  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文明?“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这引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化的征途,将把人类带到何方?我们需要一条什么样的母亲河?

  指向同一个路径——绿色发展。

  “绿色”,这个代表勃勃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词语,也是湖北近年来最耀眼的色彩。

  绿满荆楚,文明湖北。

  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湖北努力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让时光回溯——

  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强化长江、汉江、清江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保护,推进重点湖泊湿地自然修复,促进人水和谐;让千湖之省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2013年,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三维”纲要,“绿色决定生死”被置于首位,写入湖北的发展基因。

  2015年,省委书记李鸿忠在“长江论坛”上提出,建设生态长江、涵养文化长江、繁荣经济长江,明确要求全省上下正确处理长江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将促进人水和谐作为战略选择,树立绿色标准、把好绿色关口、守住绿色门槛。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

  生态优先,制度先行——

  2014年出台《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出台《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2016年出台《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连续三年,两部法规、一项法规性决定,湖北在绿色发展上积极作为,勇于担当。

  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被毫不留情地挡在门外。“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依法否决或不予受理项目300多个。

  生态优先,先行先试——

  十堰、宜昌、黄石、荆州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咸宁成功申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荆门、潜江、枝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神农架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生态优先,决战污染——

  在武陵大山深处,清江支流云龙河、高桥河、芭蕉河、车坝河等流域,174个监测点,犹如“千里眼”,时刻掌握清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体和沿岸的环境现状。

  在襄阳,全国第一个日处理能力达450吨的城市有机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建成,污染环境的餐厨垃圾和污泥,摇身一变,变成天然气和肥料。

  在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行动、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行动,环境保护的“三大行动”,从实处、细处呵护母亲河。

  “十二五”,全省新增污水处理厂12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87万吨/日,新建污水配套管网5600.82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

  生态优先,绿满荆楚——

  治水先治山。“十二五”,全省森林覆盖率41.2%,比“十一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41平方公里,覆盖县市区52个,受益人口110万,治理后人均增收2600元。

  动真格的行动,让山在变绿,江水在变清,江边的城在变美。长江巫峡口、我省最上游的县城巴东“六城同创”,响亮地喊出“打造长江边最干净的县城”。

  那一湖湖碧波,装扮梦里水乡。

  一曲洪湖水,几多浪打浪,过去渔民插围网,如今抢着护河塘;武汉、黄石、荆州等地水产拆围面积累计达45.24万亩;东湖沙湖连通,改善水质,2020年武汉江湖水系连通格局将基本形成,2030年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那一个个精灵,栖息生态家园。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3000亩食源地正在进行改造,林地、草地、芦苇、沼泽和灌木和谐共生,成为麋鹿、天鹅、白鹭、黑鹳、猴面鹰、中华鲟、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的快乐天堂。

  那一座座沿江城市,追寻“万家烟树满晴川”。

  看武汉,碧水蓝天,创建中法生态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城市在绿色中呼吸。

  看宜昌,山水相融,争创全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样本,让父老乡亲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看荆州,千年古城,水系为韵,建设“城绿水清、人水和谐”的亲水之城,让田园牧歌就在人们身边。

  生态长江,美丽湖北,在每个普通人的努力中。

  绿色发展,决定生死的关键一招

  保护母亲河,需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保护与开发,如何把握两者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明确路径。

  绿色发展,做好加减法,湖北以自觉行动,不断探索向前。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总量前置审核,对火电、钢铁、水泥、造纸、印染等高污染行业,实施全口径行业总量控制。

  强化环境执法——“十二五”以来,对武汉市等17个地方实施减排预警,对黄冈市等5个地方政府负责人实施约谈,对宜都市等12个县(市、区)通报批评,对郧阳区等16个县市实施环评限批预警,对82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实施省级挂牌督办,敢于向污染“亮剑”。

  留住岸线资源——

  全省上千公里的长江岸线,是生态长江的宝贵“生命线”。沿江城市正积极行动,清理整顿黑码头,加强综合利用开发,留下更多不可再生的长江岸线资源,惠及子孙。

  转型绿色制造——

  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快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3300家,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

  废水深度治理正全面展开。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分别较2010年下降51.86%、60.98%。

  节能减排正全力推进。全省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2000吨/日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建成脱硝设施;90平方米以上钢铁烧结机全部建成脱硫设施;13条平板玻璃生产线建成脱硫设施,11条建成脱硝设施。

  环保指标正逐年提升。“十二五”,全省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关停任务,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

  绿色发展,让母亲河走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全社会共同呵护这份自然的恩赐。

  创新体制机制,让绿色之风欢快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湖北在建设生态长江上,积极探索,创新思路。

  发挥市场作用——“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思维、体制机制、方法、路径,配置资源,增强活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2012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要求强化市场机制。

  用活市场,湖北“碳市”全国第一。全国七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湖北二级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等多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现代“卖碳翁”以市场手段减排增效。

  用活市场,排污权交易迈出步伐。“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组织24次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专场交易,成交额达5300余万元。

  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河长制”治水体制,落实领导责任。恩施、宜昌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市州、县市、乡镇政府负责人“承包”河湖,成为河流湖泊保护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力促实现“库清、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目标。

  推动流域共治——

  迁地保护,努力留住江豚的“微笑”。湖北在与湖南交界的监利何王庙故道,建立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来自江西鄱阳湖都昌水域的8头江豚先后抵达湖北。

  打造祖国“绿心”,三省齐心合力。湖北通城、湖南平江、江西修水,正联合申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致力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绿心”。“在体制改革、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优化结构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在《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省委、省政府确立奋斗方向。

  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追求。

  这更是对生态长江的庄严承诺。

  滔滔大江,带着荆楚儿女的祝福与呵护,奔涌向东,不舍昼夜。

 

  相关报道: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指引下的湖北“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实践

  在“重中之重”思想指引下的湖北“农业强省”建设实践

  “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民生决定目的”实践

  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指引下的湖北“市场决定取舍”实践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绿色决定生死”实践

 

  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实践

 

  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指引下的湖北上下“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裂变,激越新能量——在“第一动力”思想指引下的湖北“创新强省”建设实践

 

  在“第一要务”战略思想指引下的湖北“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实践

 

  百舸争流逐浪高——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实践

 

  高扬的旗帜 发展的坐标——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定位指引下的湖北跨越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