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向创新强省迈进,各方热议成果转化难题——牵住“牛鼻子”,激发创新原动力

发布时间:2018-08-14 15:06:28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陈会君

连日来,本报持续关注的两起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引人深思、引发热议。“湖北日报本着强烈的责任感采写的这组报道,影响很大。”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综合协调部部长黄静说,武汉市相关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十分重视。8月10日,该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已前往武汉大学与张俐娜院士对接。“张俐娜院士的家国情怀令我们感动,这个案例也给我们工作带来启示。”黄静表示,在与张俐娜院士详谈后,该局将进一步商讨具体方案,力争让张俐娜院士的其他成果就地转化。

本报关于宜昌和达利复合材料股份公司的相关报道,得到了宜昌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8月13日,宜昌市经信委、点军区经信局和点军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一起,来到和达利公司,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商量帮扶解困对策。

如何发力科技成果转化?

报道刊发后,各方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一流科技供给从哪里来——

完善激励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动力

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我省普通高校、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在省两院院士等指标的数量均多于湖南,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湖南7.2个百分点。“问题根源,在于科技供给质量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精准制定激励措施,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充分活跃起来。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认为,提供一流的科技供给,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更大力度下放科研成果处置权。“原创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宜昌和达利复合材料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勇表示,像和达利这样的小微科技型企业求贤若渴,希望政府和高校出台更给力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

今年4月,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一份调研报告认为,要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上位法意识,各高校院所要依据其来制定各单位的初稿细则,强化执行。真正落实高校院所成果的自主处置权,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校级集体决策程序的成果转化,不再需要走评估备案程序。

采访中,多位科研工作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成果如何不再“睡大觉”——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的问题较为突出。

采访中,各方纷纷表示,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谦建议,政府应鼓励企业在研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企业承接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的,政府可以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或者技术入股出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负责人表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提升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采访中,多位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可抵押质押的实物资产较少,贷款较难。

对此,韩道建议,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科技资金入股、科技资金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挥社会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银行贷款向科技成果产业化倾斜。

航天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呼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的激励机制,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本地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信心。

“孤岛现象”如何消除——

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湖北成果在外地转化,很多时候是本地产业链不完善,本地企业无法承载。”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相关负责人建议,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刺激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才能构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如何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各方建议——

发挥院士等高端人才优势,加强高端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如何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各方建议——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理顺各功能区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建立有针对性的科技产业成果对接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延伸到各主要产业聚集区,形成产业特点突出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科技成果转化设“路标”、清“路障”。

去年8月,武汉首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不到一年,该局促成签约项目398个、金额433亿元,推介上千个拟转化项目,引发全国关注。

我省科技中介机构不少,仅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就有20家,居中部第一,但机构相互独立,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技中介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力度。”采访中,多位人士呼吁,以在鄂重点院校和中科院为重点、以工研院等形式,采取政府引导、院校为主,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培育技术经纪人才队伍,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