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湖村渔事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湖村渔事]戽藕坑——上世纪六十年代杂忆⑤
发布时间:2016-11-08 21:07:37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人人说乡愁。我的乡愁在哪?年近花甲,写点家乡事,聊表乡愁。

  文/乡下老农

  戽藕坑

  有了这次戽鰟魮的经历,大人放心了,我们也胆壮了。从此,戽鱼,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只要放学,就戽村头地边的沟沟;放假,就下湖戽大点的水面。

  再大点,也就有了自己的专门用于戽鱼的工具:参斗。

  有了参斗,就开始戽坑眼。

  参斗,也叫参桶。它就像半截桶的半边。竹篾编织的桶体,育成U形,嵌上硬边,安上短短横梁,再斗上长长木柄(我们叫木把),就成了。使用起来,左手提,右手按,一惩一掀,就把水舀起、泼出,比用脸盆之类,省力多了,有效率多了。

  鲫鱼湖的夏季,满湖的荷叶啊连天接日,灿烂的荷花啊如云如霞,那真是美不胜收。到了冬季,水落荷枯,就是挖藕的好时节。地下恣意生长的野藕,无边无际,看上去无影无踪,实则无处不在。“米不够,藕来凑”,在那“以粮为纲,统统卖光,一日三餐,水水汤汤”的日子里,“藕饭”就成了家家户户的主粮,米粒少,藕块多,一锅黑糊糊。藕饭,比荷叶绊子饭好吃许多。

  挖藕,首先看准荷梗密集、“新”梗多的地方,围起来,把水戽干,就用藕锹往下挖。一锹一坨泥,大约十来斤。挖出的泥,堆在围外。挖到尺把深,就见藕簪了,尖尖的,翘翘的,白上蘸黄。一看藕簪,大抵就可判断出藕的走势——有的藕簪,是皇股脑壳上的,这就要从头向后挖,藕身在后。有的藕簪,是枝子藕上的,如是偏枝上的,就要向两边扩大点;是站枝子上的,就要向下挖;再向前向后挖出整支藕。有的藕簪,是后巴上的,就要向前赶,一直赶到皇股脑壳。

  “哇,我挖到蒸笼底了!”时不时有人大叫。这即是说,他挖的地方,藕簪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这即是说,那下面横七竖八铺满了藕!这时,用锹就特别小心,动不动就把藕“切了”!这时,就只好用手去挖泥。湖中螺丝蚌壳多,混杂在稀泥中的死去的螺壳蚌壳动不动就把手划破了!谁的手掌不是伤痕累累?至今,我的手掌上“功勋章”依然无数……

  挖藕后留下的藕坑,自然就成了第二年冬季的鱼窝子。

  戽藕坑,也是首先要会选点,不能盲目行事,也不能看走眼。要是那个坑没鱼,你白忙活了。要是那里土太软,你打的垱子戽着戽着倒了,前功尽弃。

  选点,水色,草色,土色,综合考虑、判断,一点也不能马虎。

  扛着参斗、提着竹篓来到湖中,站上藕坑台子,你就是威风凛凛的将军。一看,这里坑连坑,好,戽干一个,旁边的就可“倒水”,再干再倒,省力省事,事半功倍,嗯,好。二看,台子硬朗,筑成的垱子不会垮塌,放心。三看,这个坑台子边有大丛蒿草,草根团团可能有黑鱼藏身;那个坑水清亮清亮,水中有片片黄丝草,是鲫鱼、黄古鱼喜欢的……好上加好,那就动手吧!

  说干就干,打起垱子,戽起来也!

  忘了饥肠辘辘,忘了北风呼呼,忘了文攻武斗,忘了斗私批修,似乎忘了世界上的一切,全副心思只在劳作中,眼前只有水一点浅下去、浅下去。快见底了,黑鱼偎在淤泥里一点动静都没有,倒是鲫板子东窜西跑闹起阵阵响动,惊得小杂鱼们四下翻腾。终于干了,将渔篓里的瓦罐取出,捡鱼了,蒿草根下的偎黑鱼也没逃脱,一根烟功夫,大肚紧口的渔篓子就填满了一半。

  挖开口子,倒水,静静看又一个满坑水向这个见了底的坑中自流,这时也就是捧起瓦罐吃中饭的时刻。还有什么比劳动、收获更令人心旷神怡的呢?

  在那个饥饿、贫困、动乱不已的年代,我们有幸,在鲫鱼湖的辛苦劳动中成长,洒下血汗,也收获着自己的一份安宁与成就。

  ——————————————

  湖村渔事——荆楚网约你讲述钓鱼那些事

  家住长江边的湖北人,对渔事有着别样的记忆和感情。

  钓鱼,捉鱼,流连于大江大湖,小河流水之间,留下的是快乐,对自然的向往。

  被繁忙生活裹挟前行的你,可能许久未能再续渔事之乐。

  此刻,还能用文字描绘出捉鱼钓鱼的美妙记忆吗?

  赶紧敲起你的健盘,分享你经历过的“渔事”吧!

  【投稿方式】

  1、东湖社区:在【湖北文坛】版块的【湖村渔事】栏目发起主贴,标题统一定为:【湖村渔事】+主题

  2、投稿邮箱:1517842714@qq.com。

  【文章要求】

  来稿文章必须为原创首发,体裁不限,字数在300-2000个以内,有图有真相。(注:文字及图片上不得带有外网链接,及带有广告性质的内链,如有网友投诉质疑,经查实后,取消比赛资格并做删帖处理。)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