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年产鲜桂花近100万公斤,代表建议——
促进飘香产业集群式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实习生 范译丹
代表名片:省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副院长朱晓明
关键词:统筹桂花产业
湖北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地之一,年产鲜桂花近100万公斤。“我省桂花虽然产量和面积居全国第一,但也存在不足。”朱晓明说,由于品种较少,形式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基础与应用研究滞后,严重影响花农种植积极性和加工企业效益,湖北桂花产业呈萎缩趋势。
朱晓明建议,加强我省桂花产业发展统筹规划,编制中长期发展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科技创新,突破桂花产业核心技术,协同湖北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咸宁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在湖北科技学院“邓子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基础上,成立省级公共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强我省桂花文化的普及和挖掘,将桂花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
此外,加强政策引导,在知识产权、股权分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转换体制和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和大学研究人员创办企业,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在咸宁建立“湖北省桂花技术产业技术园区”,探索与建立桂花研究、开发、生产、推广应用体系,促进湖北桂花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
代表建言中小企业——
加强培训教育破解“人才心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代表名片:省人大代表、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洪
关键词: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人才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如何破解中小企业“人才心病”,助推更快更好发展?这是省人大代表、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洪思考的问题。
“老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做企业这么多年,我也有个感受,‘再穷不能穷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教育’。”王明洪介绍,高素质人才和年轻人不断向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转向农村招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大多年龄偏大,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储备不足。王明洪用所在企业举例,公司800多人,50岁以上占80%。
“每年要拿出四五十万元,请专业团队对优秀职工、专业技术人才等人员进行培训,每个季度一次。今年,准备把中层以上人员分专业输送到武汉的一些大学机构去培训。”王明洪建议,参照“湖北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民营企业)”模式,面向全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以短期开班、多批次、多专业灵活办班的“短平快”方式,开展各类管理人员培训。
通过培训培养“不走”的本土专家,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里应外合,外面通过培训,里面通过实践,在工作中操作,在管理中提高,把学到的东西,用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王明洪建议。
高端海归需产业融合兵团作战,委员期盼——
在汉打造“全球海创总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委员名片: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曾支农
关键词:海归人才
“在汉打造‘全球海创总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有着30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海归曾支农的热切期盼。
他介绍,目前湖北省留学回国人员逾十万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群体拥有高层人才、高端技术、高新项目、海外资源和跨境资本等五大独特优势,已成为双创主力军、创新驱动前锋。但同时,海归人才在回国创业上存在项目融资难、创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三大瓶颈,这些问题是我省把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否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成败关键。
在长期从事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工作中,曾支农深感湖北不断出台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全省上下形成惜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浓烈氛围。他认为,现在全国各省市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形成抢抓赶超的态势,而海外高精尖人才落户湖北,迫切需要这片土壤的“滋养”,在专业互补、产业融合等方面,有强烈的“抱团取暖”“兵团作战”“聚集发展”的需求。
省留学生联合会基于此,在全国率先创新打造了“海归双创公共服务体系”,并在2017年推动全国首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板”在汉启动,首批3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体挂牌,为湖北省留学回国人员参与湖北经济建设、发挥创新驱动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平台;他希望“中华海归村”在武汉落地,形成一个全国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海创小镇”。
曾支农表示,期盼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海创板”和“中华海归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群体宜居宜业创富的幸福家园。
图为:1月27日,鄂州代表团审议时,王雄代表(右)与熊学敏代表(左)就政府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引进政策倾斜进行交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鸿 倪娜摄)
图为:1月27日,恩施州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张莉芳代表(左)就加强支持恩施州农村定向医生培养事宜与同组代表展开讨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鸿 倪娜摄)
(作者: 编辑:吴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