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泉村上古寨遗址保护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郴州古堡群规模大,内涵丰富极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极为罕见,而汝城县石泉村上古寨遗址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见证了红色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石泉村资金、人员等因素限制,上古寨遗址保护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报告将挖掘上古寨的历史价值,探讨上古寨在物质空间、经济发展、保护规划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对上古寨的整体保护方法进行基础性研究并提出可行建议,从宏观层面对郴州市古堡群遗址的保护发展做出探索。
关键词 上古寨遗址 历史价值 保护开发
目录
第一章 上古寨历史概况
1.1郴州古堡群概况………………………………………………………………3
1.2上古寨建筑概况………………………………………………………………3
1.3上古寨历史价值………………………………………………………………3
1.3.1兵防文化…………………………………………………………………3
1.3.2红色文化…………………………………………………………………4
第二章 上古寨保护发展现状
2.1上古寨建筑现状………………………………………………………………5
2.2上古寨保护现状………………………………………………………………5
2.2.1石泉村人…………………………………………………………………5
2.2.2政府部门…………………………………………………………………6
2.2.3大学生群体………………………………………………………………6
2.3上古寨开发现状………………………………………………………………6
2.4上古寨保护发展困境原因……………………………………………………6
2.4.1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6
2.4.2村部与政府双向依赖的矛盾……………………………………………7
2.4.3开发利用与旅游损毁的矛盾……………………………………………7
2.4.4人员流失与后代传承的矛盾……………………………………………8
第三章 上古寨保护发展建议
3.1村民意识………………………………………………………………………8
3.2政府重视………………………………………………………………………9
3.3社会参与………………………………………………………………………9
3.4开发利用………………………………………………………………………9
3.5活态传承……………………………………………………………………10
第四章 结语
3.1调查问卷及分析……………………………………………………………10
3.2参考资料……………………………………………………………………12
第一章 上古寨历史概况
1.1郴州古堡群概况
郴州位于五岭中段骑田岭,地形以山丘为主,处湘江上游,扼湘粤两省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在此冲突交织,匪患丛生,各地民众为求自保而建筑了形态各异的防御设施。蔚为壮观的古堡群在时代背景、地形特点、彪悍民风下建成并留存至今。
郴州古堡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此批古堡从时间上看,年代最早的远溯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最晚截止于清末民国;从类型上看,有城堡、寨堡、村堡、洞堡、坑堡、碉楼;从材料上看,有砖砌、石全、夯土、板筑;从性质上看,有官办、官倡民办、民办;从作用上看,有驻军、防御、避难以及休闲隐逸等多种社会功能;从地域上看,以郴州为中心,沿五岭山脉中段东西线延伸,覆盖北湖、苏仙两区,桂阳、汝城、临武、资兴、水兴、宜章、桂东等县,甚至影响到永州新田、蓝山,广东韶关乐昌、清远连州等相邻地区。
1.2上古寨建筑概况
上古寨坐落在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东南,位于胡氏宗祠左前300米左右,平地奇峰突兀,峭壁凌立,地形非常险峻。寨堡依山而建,南北走向宽70米,东西长180米,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四面均为悬崖峭壁。护寨城墙用大青石、青砖砌成,墙厚约1米,高约3米,全长 2000余米,从山脚到寨顶仅有一条狭窄的青石板阶梯可通,计有400余级。
上古寨沿上山石阶和寨顶四周筑有9座炮楼,最高的炮楼有5层,其上大小炮眼400多个,并建有庙宇、军火库、公园、营房、民房、水井等房屋,累计100多间。上古寨东南两端建有木质碉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寨堡最高处有座八角楼,高达4层,全部用石头和三合土筑成,飞檐宏伟。
1.3上古寨历史价值
1.3.1兵防文化
《胡氏家谱》中《石泉上古寨记》记载:“寨踞吾村之左,石壁峭立,厜?几百寻,上有故址,浅狭不可守。道光庚戌,贼劫吾村,父老尝议修之,未竟,旋止。及西寇既过,复父欲竟其事,而无由也,因命复豫为条议,以启从叔儒宗公。公不以为非,遂与复父首发其议,设籍劝捐,不日而醵金若干,诹吉经始庀材伐石。其东南之旷缺者,令石工固其基,厚其垒,峻其墉。而西北险削天造,则因其势以补葺之,幅广倍于昔日……其寨巅与凹处,则取为众地,建大厦一楹,翼以左右室阶其上为望楼。而受土之家,亦皆构椽如式。庐舍参差,公私哙哙如海市蜃楼。倚楼一览,群山相向,如旗如鼓,如棨戟森列,如骑卒拥护。俯瞰吾村,瓦缝如鳞,鸡犬皆闻,屹然为一方胜境。盖寨周百余丈,垣高三丈有奇,厚八尺,堞百余,西门上鼓楼一,南门右炮台一……”
清拔贡胡祖复在七律《咏上古寨》中写道:“湾下上看倚槛悬,阁栖高起直云连。环屏翠列中峰秀,保障青围四壁坚。闲兴寄时临榭月,霁光摇处动村烟。攀跻曲径苔纡绿,关险盘根有石泉。”
根据古籍记载,可知上古寨为胡氏世代避乱之良所,墙筑峭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明朝年间,上古寨原建有石板垒成的房屋10余栋。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石泉村人为避“长毛”(太平军),上古寨规模进一步拓展,石砖结构的房屋达到16栋,不仅成为了村民的避难所,而且成为了村民举办各种仪式的良好场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寨堡御敌。上古寨是郴州作为南方军事重镇和历史要道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突出体现了南方极具地方特色的兵防文化。
1.3.2红色文化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湘南王”胡凤璋逼民捐钱重修上古寨,修建炮楼、刑房和水牢等设施,高筑城墙,将土墙改为石墙,垛上枪眼密集,并在寨顶最高处修筑了一座高达数米的八角楼。
1932年,为了发展周边地区革命运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彭德怀奉命率红三军团到湘粤赣边区外围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红军与胡凤璋军队激战,红军逐渐缩小包围圈,将匪军全部困在上古寨。由于上古寨地理位置居高临下,军事设施齐全,红军此时没有大炮装备,激战多天无法攻下上古寨。红军采纳村民建议打算用“掘洞轰墙”的方法炸开上古寨,可随后湘粤赣三省反动派援兵压境,彭德怀主动率部撤离石泉村上古寨。
1949年6月25日,汝城解放,胡凤璋固守上古寨。7月9日,湘南支队和塔北支队齐聚石泉村,利用大炮装备及“里应外合”的智谋攻破上古寨,胡凤璋被擒。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上古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见证物,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记录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坚持与勇气,激励后人一往无前,不断奋进。
第二章 上古寨保护发展现状
2.1上古寨建筑现状
寨堡通道:上古寨山脚至顶唯一通道现共计281阶石梯。小径外侧砖砌雉堞(即上古寨西面雉堞)仅余两处垛墙,中部开孔呈不规则形状,便于士兵在作战中隐蔽身体及装备,同时可观察、射击;内侧为峭壁。转折处建有一座碉楼,扼守此条上山唯一通道,现已用木门关锁。两弯过后为上古寨西门,该石拱门现保存完整且牢固。
寨堡内部:上古寨坐东朝西,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6600余平方米。寨内地势高低不一,一较低处为电影拍摄竖起木制的简易门牌,上书“聚义寨”;现存最高处为一瞭望塔,木质近朽,呈黑褐色,其余炮楼、营房、住所等房屋建筑多已损毁;面向瞭望塔左侧土台上两棵古树一枯一荣,胡凤璋据此为巢时的汲水道隐约可见;面向瞭望塔右侧保有不完整青石矮墙遗迹,已无法看见连绵围墙。现寨内杂草丛生,芦苇丛远高过人头并近乎封住通往瞭望塔及其他方向的道路,遮掩住上古寨南门关口与碉楼遗址。
2.2上古寨保护现状
2.2.1石泉村人
团队在走访石泉村原村书记胡水平、村主任胡越强及村民时了解到,石泉村人保护意识整体不足且暂无任何地方具体保护措施。
在意识层面,老一辈熟悉上古寨的红色历史文化但未有精准考据,对于保护上古寨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态度;年轻一辈对上古寨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且缺乏遗址保护传承意识;随机访问的孩童则知之更少,问起上古寨大多连连摇头或是一言不发。
在行动层面,一方面,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石泉村修缮上古寨遗址的工作。石泉村是汝城县贫困村,当地住房等基本设施相对落后,在国家优惠政策的补助及各级干部的努力下,石泉村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修缮上古寨所需资金庞大,且生产推进、设施更新等多方耗资,资金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人员的大量流失限制了石泉村保护上古寨遗址的工作。石泉村均为胡氏子孙居住,以老人孩童为主,年轻人多外出求学或打工,少数留村则忙于生产,在保护打理上古寨的工作安排上,石泉村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遇。
2.2.2政府部门
团队在查找资料及采访郴州文物事业管理处前处长刘专可时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遗址保护问题但并未出台具体保护措施。
郴州市及汝城县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量收集寨堡构造、历史等各方面资料,为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汝城县相关部门已整理出书《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汝城?石泉》,并于P38—P40介绍上古寨遗址概况及历史底蕴;郴州市文史研究会组织编订书籍《郴州古堡群》,并于P22—P24介绍上古寨遗址概况及建筑变迁。汝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志军表示,有关部门在保证上古寨遗址不受人为破坏的前提下,将首先通过“挂牌”提升上古寨等郴州古堡遗址的知名度,再结合开发利用进一步保护遗址。
2.2.3大学生群体
团队在分析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湘南古寨堡遗址保护调查问卷》时了解到,受访人群对于遗址的保护开发等经济文化问题关心程度相对较低,且未显示出强烈的保护意愿及行动意识。
在220份有效问卷中,仅7.73%大学生表示一定会尽力保护古堡遗址;多数人持中庸态度,在特定情况下可提供一定保护帮助;6.82%的少部分大学生展现出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缺乏文化认同感。
2.3上古寨开发现状
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上古寨遗址的开发利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暂未确定系统规划。现上古寨多以“红色旅游”地点单一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汝城红色旅游文化节时,少数红军后代及多家媒体曾游览上古寨,并感受其历史风韵与文化底蕴。
2.4上古寨保护发展困境原因
2.4.1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石泉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内有上古寨遗址、胡氏宗祠、胡凤璋旧居等多处历史建筑,村落古色古香,村民居住在镂有古艺窗格的传统建筑中,使用古木家具,有的还保留着柴火煮饭的习惯。但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石泉村出现旧屋拆迁的情况,更新现代化设施。石泉村现存古屋建筑面临着长期闲置而逐渐损毁的窘境,且现石泉村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光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古朴美感与特色景观。
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舒适度是乡村发展的趋势,上古寨等石泉村古屋建筑已无法满足部分村民的生活追求,但历史遗址的保留保护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两者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2.4.2村部与政府双向依赖的矛盾
石泉村是汝城县贫困村,村干部及村民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数额微小,生存压力相对较大。石泉村村主任胡越强表示,村里一直保有修缮上古寨的意愿,但修缮遗址耗资巨大,村里因无法负担而将保护修缮工作一直搁置。村干部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重视上古寨遗址的保护,拨款资助以进一步较好开发。
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寨堡遗址的前期保护应以村民自主集资、出人出力为主,社会投资为辅,全民参与保护。郴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前处长刘专可以上古寨通道的城墙修缮为例,对比了政府宏观出资与村部自主实施的资金成本,表示在节约成本及宏观决策前提下,村民提高自主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有特色的文物遗址保护。
村部与政府均相对缺乏自我责任意识,指望并依赖对方力量保护遗址,致使上古寨遗址长期处于无人保护、无钱发展的困境。
2.4.3开发利用与旅游损毁的矛盾
开发利用是对上古寨遗址进一步保护的最佳选择,若不发展,上古寨遗址的现实价值将无法实现,历史价值也将渐渐被忽略,因此保护不能“无声”。上古寨遗址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及革命精神,其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们的光荣感及自豪感,也有利于丰富汝城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石泉村经济发展。
但爱教基地或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也会给上古寨遗址带来相当程度的损毁。开发过程中,人为采石等房屋建设不断威胁遗址安全,整体保护意识和科学保护意识欠缺,保护与修复活动缺乏有效机制;开发景点后,虽游客旅游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少数游客刻字拾瓦、乱扔垃圾等不良旅游情况,给遗址造成人为损坏。
开发利用与旅游损毁的矛盾一直是遗址保护发展的重要课题,上古寨遗址的开发利用具有必要性及重要性,而旅游损毁具有相对性及必然性,只有缓和两者矛盾才能寻得最佳出路。
2.4.4人员流失与后代传承的矛盾
石泉村为胡氏村庄,囿于其县级贫困村的生存困境,青壮年为追求个人利益或个人价值,大多主动选择外出求学或打工谋生,留守儿童及老人留居较多,新生代人员不断流失,使石泉村旧居及上古寨遗址人文气息逐渐流失。
上古寨遗址的文化传承应层层递进。在实地走访中,许多孩子表示不了解上古寨,大多停留在“听说”层面。寨堡文化和族群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而老人与孩子代际沟通困难,文化传递时间空间严重受限,致使寨堡文化、族群文化的传递逐渐断层,共同血脉蕴含的祖先情感和族群关怀逐渐弱化。
石泉村人员流失与后代传承之间的矛盾无法依靠政府出资迅速解决,它是个人追求与群体“血脉”延续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大众在小众遗址保护传承上的无奈态度。
第三章 上古寨保护发展建议
3.1村民意识
在上古寨遗址的保护发展中,培养石泉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刘专可处长表示,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完全指望政府。只有当地村民认识到自身保护传承的责任担当,才能自发付诸行动,上古寨遗址才能真正宣传发展起来。
然而,在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与经济状况都十分局限的情况下,为培养村民保护遗址的责任意识,政府及村两委实施激励性或公益性措施十分必要。
从村两委的角度来看,其作为村民基层自治组织,是与村民交流最无障碍的管理组织,应当利用生活接触之便做好上古寨一方文化的普及,可通过展板介绍与上门走访等方式实现,让村民认识到朝夕相处的遗迹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价值。其中,村两委可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实施针对性措施。对孩童,村两委应注意从小抓起,可以在村小学的学前学中教育中将义务教育与特有文化相结合,课上传授历史理论知识,课下实地参观游玩介绍;对村中稍年长的村民,村两委可以安排义务维护,让古来的遗迹溶有现代的汗水,激起村民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从更高一级的县、区、省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通过邀请戏班演绎寨堡历史、古堡研究专家开展简单讲座等方式,帮助村民科学认识及了解上古寨,增强村民对自身及家乡文化的认可;相关领导可以慰问扶贫等方式亲身拜访,同时进行科学指导,向村民提出遗址保护要求;政府可指导村两委及村民制定阶段性保护规划与目标,并在村民达成阶段目标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3.2政府重视
首先,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及旅游开发部门可成立汝城县古寨堡保护与发展专项小组,彻底挖掘上古寨等古堡遗址价值并探明现状,将所有现存资料数据化、可视化,为后期保护发展工作提供科学的官方认证资料,并据此提出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发展方案,逐步落实保护发展措施。
第二,必要的法律规范可促进遗址保护。由于法律保护文件的缺失,汝城相关部门在全县调动现有力量对上古寨等古堡进行深入保护受到一定阻力,且古堡易在修缮后遭受二次破坏。因此,汝城相关代表可尽快提出相关议案,出台相关保护法规,使上古寨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三,政府资金有限,需要用在刀刃上。对于类似上古寨这样的小众遗址,政府应尽量加快古堡群申遗进度,并进行实际投资提升上古寨知名度。
在上古寨价值名片的打造宣传方面,各级政府可针对上古寨个体遗址确定资金投放整体额度,进行遗址修缮、附属产业、媒体宣传等方面的细分投资预算,在服务业基础上指导设计、管理、平台建设;同时结合汝城“红色旅游节”名片进行整体规划投资,做好景点特色捆绑工作,打出有力度的“建设战”“宣传战”。
在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方面,各级政府可通过拨款扶持石泉村农业种植等产业发展,让村民依靠自己的能力富裕起来,具备保护遗址的经济条件与思想意识,为上古寨遗址保护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反之上古寨在景点成型后可促进石泉村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3.3社会参与
遗址保护不仅是当地人、当地政府的事情,更是各行各业社会大众都应积极关注并参与的事情。政府要鼓励其他社会成员参与投入,尤其指导相关行业做出行动,为石泉村上古寨打开社会帮助的大门。一方面,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等不同媒体可对上古寨及石泉村其他旧居进行深度价值挖掘、采访报道,以图文、视频、全景制作等多种形式呈现,发挥媒体的社会引导作用,增强社会传播力量;一方面,社会企业应洞察到石泉村传统村落的价值,结合当地古朴特色对上古寨遗址进行商业性或公益性开发,促其发展。
3.4开发利用
遗址是客观存在物,但若不进行维护与利用,它将在自然中逐渐损坏直至倾塌消失。只有人的建设发展,才能让上古寨回归大众视野,充分发挥其价值。
一方面,石泉村可以上古寨为代表,作为旅游片区划分出来。在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工程通过研究原建筑材质、建筑构造等尽量采用原本手法进行维修,适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达到自然性保护效果,同时保存上古寨周遭的自然环境,将客栈、食铺等仿古商业开发建设在石泉村村落外围,保留石泉村的历史气息与氛围,不因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了原生态,力争将商业开发自然化、环保化,取得文化与经济双赢的最好效益。
一方面,发扬上古寨遗址的红色文化,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古寨以红军与胡凤璋的斗争历史最为著名,可首先通过免费方式向各年龄层、各高校学生开放景点,帮助其实地游学、感受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上古寨也借此扩大知名度,实现更好开发与价值利用。
3.5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是遗址保护的终极目的与根本措施,是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上古寨遗址与村民生活相联系的方方面面,让遗址的保护具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博物馆"式保护。
做好遗址的活态传承需要年轻的血液,吸引青壮年回乡十分重要。何志军所长表示石泉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暂时没有办法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和价值平台。只有在上古寨初步开发后,人力智力上形成空缺,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加之政府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引导与资金补助,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石泉村人回到家乡,进行上古寨遗址的保护传承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可见,上古寨遗址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石泉村的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第四章 结语
4.1问卷调查及分析
《湘南古寨堡遗址保护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共220分,采取以大学生为主的随机样本,其中男性样本76个,女性样本144个,其中有40人为湖南本地人,180人为非湖南人。年龄段集中分布在18-24岁。
经问卷反映,接受调查的受访人群中,仅有36人曾听说过湘南古堡群,占比16.36%。由此可见湘南古堡群自2011年被发现以后虽经过一系列的影视、新闻等手段进行传播,但其在全国甚至使湖南本地的知名度仍是非常欠缺。
在对古堡群有了解的人群中,上古寨与芙蓉寨知名度较高,分别占比21.36%和20%,其余宜章三堡、厚坊岩、金鹅寨、黄竹寨有一定的大众认知度。
在受访人群中59.09%的人是通过本问卷首次了解到湘南古寨堡,除此之外,传播力度较大的是受众自身获取的微信、微博的公众号传播与朋友间的他人人际传播,该传播形式表明当下以两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以及一直以来备受信赖的口口相传容易扩展信息范围。
受访人群对古寨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风民情均有较为高的兴趣度,各自占比在30%左右,但是对于遗址的保护开发等经济、文化话题的关心程度较弱,表明大众对享受型娱乐化生活追求的趋势,同时该趋势也对当前大众保护,共同传承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对于大众喜闻乐见的观赏形式的调查中,大众对于知识展板、纪律片观赏、话剧演出等有49%左右较高的接受度,在日后的宣传中可以有相对的倾斜。
在对古堡寨本身的价值认可上,大众更多的认真寨堡本身的建筑特色,认为是一方风土人情养育出的代表,其次对其乡土社会形态的代表性与其因势而建的科学性也有一定认可,但相对而言对它的军事作用因了解较少而肯定度不高。
古堡寨的保护传播需要年轻一代的喜爱与传播,问卷中受访者没有显示出强烈的保护意愿,表示一定会尽力保护的仅有7.73%,多数人持中庸态度,在一定情况下表示会提供一定的帮助,6.82%的少部分人也表示出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展现出一种普遍的对文化认同的缺乏。
在对古堡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受访者掉古堡寨的发展前景大多持有一般态度,认为古堡寨与其他众多遗址相比没有特别的特点,得不到大力的传播与大众的喜爱。持有乐观态度与不乐观态度的持平,占比在15%左右。
在对古堡寨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时,宣传不足、缺乏保护机制赫然当头,需要政府或村两委首先自食其力积极保护起来,同时努力通过各方易于传播的渠道打通知名度。其次引发担忧的仍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传统建筑在功能上愈发失色,而顺应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的扩张,如何协调仍是古遗址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近半的受访者提出了对资金的担忧。
48.18%受访者支持对古寨堡体验互动式的开发与保护,认为能够通过交互提高对古堡寨的理解与认识。30%的受访者赞成观光式的开发,打造旅游景点,17.27%的受访者则赞成寓教于乐。
在受众赞成的宣传保护措施中,以纪录片观赏仍是大众所爱,保护文化活动紧随其后。但对于过于学术的文献教育、手册宣传,过于娱乐化的短视频投放认可度不高。认为还是应该以一种既能被大众理解接受又不把历史过于娱乐化的方式呈现。
最后,团队对受访者的媒介使用习惯进行了调查。在当代年轻群体中,QQ仍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占比92.73%,其次两微与视频网站有一定的势头。可以将传播趋势纳入日后宣传的考虑渠道,以便收获最大的到达率。
在受访者意见中,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方面有加大宣传,扩大知名;另一方面认为应该做好保护维修,不随逐流,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再一方面认为要进行一定的创意创新,在同质化传播的今天找到自己独特的突破点。
4.2参考文献
[1]胡龙兴.《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千年古村——汝城·石泉》[M].汝城县:汝城县印刷有限公司,2016:37—40.
[2]刘专可.《郴州古堡群》[M].郴州市:郴州市文史研究会,2017:22—24.
中南民族大学古往今来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彭可馨 李黎 陈可意 李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