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实践动态

湖北大学学子调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陂泥塑的历史与传承现状

发布时间:2018-08-30 17:55:50来源:荆楚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非遗传承已然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课题,湖北大学志愿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结合武汉当地实际,实地调研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陂泥塑的历史与传承现状,并致力于协助黄陂泥塑的传承,望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陂泥塑发展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为获得对黄陂泥塑全面多元的认识,团队成员一行来到黄陂泥塑传承人梅俊先先生家中,与梅先生进行深入交流。黄陂泥塑从来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始终随着时代前进。改革开放前,黄陂泥塑的创作内容与农民生活紧密结合,生动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日常,受到大众的喜爱。改革开放后,黄陂泥塑开始创新求变。泥塑产品紧跟市场需求,多为工艺品、装饰品,不断扩大市场,产品远销海外。”梅先生介绍道。

图为:梅俊先先生向团队成员介绍其作品现场 戴楚涵

  为现场观看和体验泥塑制作过程,团队成员前往陈友芳工作室和肖桂林工作室进行参观交流。成员们现场观看陈老师制作泥塑的过程,感受匠人的专注与严谨。在交谈中,陈老师也透露出了泥塑传承中的一些问题,“现在愿意做这一行的人比较少,我自己没有徒弟,大家会觉得做这一行不赚钱,没有出路。”

图为:肖桂林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制作黄陂泥塑现场 戴楚涵

  非遗传承必须因时而变,黄陂泥塑也不例外。在当今社会,黄陂泥塑如何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团队一行前往泥人胡工作室,与胡作林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提及自己与黄陂泥塑的缘分,胡老师严肃的说道,“我几十年的时间都用在做泥塑这一件事情上,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这就是非遗精神。”谈及非遗传承,胡老师认真的说,“非遗传承要结合传统又要创新,要生产线保护,产品必须要有市场。现在的传播途径很丰富,自己带徒弟、进校园、进社区、文化交流等等,我们要和市场接轨,不能孤芳自赏。

图为:湖北大学志愿者协会实践团队与胡作林老师交谈现场 戴楚涵

  针对黄陂泥塑传承现状,志愿者采访了黄陂区李家集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和泡桐二中副校长。谭站长介绍道,“黄陂泥塑共设立省级、市级和区级三级传承人。每名传承人各有专长,为黄陂泥塑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市政府和区政府对黄陂泥塑的发展非常重视,多次来黄陂调研,出台了很多政策。”在泡桐二中,学校开设了泥塑教学教室和泥塑陈列室,王副校长介绍道,“泥塑教学使用的教材都由我们自行编写,黄陂泥塑市级传承人陈友芳老师也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七八年级每两周上一次课,九年级有兴趣有天分的同学一周上三或四次课。”

  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传承并保护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才能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湖北大学 钱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