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梅兰芳与陈伯华两位大师的握手
谢晶晶:汉剧新版全本《宇宙锋》的功绩首先在于让我们看懂了全剧的故事。这是当今戏曲改革很需要做的一件事。只有明白了全剧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领略戏剧大师们精彩的表演,欣赏大师们戏曲表演中美的精华,美的魅力。我们再该聊聊梅大师和陈大师精彩表演的部分了吧。
方月仿:好的。《宇宙锋》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汉剧大师陈伯华的代表作。在京剧中,梅兰芳早期曾演全剧,中后期只演“修本装疯”,剧中,赵艳容唱做念舞并重。“文革”后,杨荣环曾在梅派的基础上融入尚派唱法,演出后颇得好评。此剧的汉剧版亦很知名。1952年,中南区戏曲代表团根据汉剧的《赵高修本》、 《金殿装疯》两折戏整理,充分发挥汉剧旦角唱做的特点,层次分明,真实地刻画了赵艳容被迫装疯的难言之隐和悲愤、辛酸的心情。汉剧《宇宙锋》参加1952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二等奖,饰赵艳容的陈伯华获演员一等奖。此外,豫剧大师陈素真也以该剧驰名剧坛,其弟子牛淑贤完整地传承了陈派的特色。在梅兰芳和陈伯华两位大师的影响之下,豫剧、潮剧、徽剧、秦腔等都有此剧目。
具体到京汉两剧,梅派和陈派的《宇宙锋》都只有《赵高修本》与《金殿装疯》两折戏。梅兰芳大师在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谈汉剧的篇章中说:他早年间曾在汉口看过汉剧前辈艺人李彩云(陈伯华之师)先生的《百花亭》、《贵妃醉酒》、《风雨会》、《雷神洞》、《宇宙锋》等剧。认为《宇宙锋》“所有的剧情,场子和台词跟京戏大致无差。就是装疯的扮相,他仿佛是按京戏《战太平》里面孙氏的模样扮的。整个的变成了一个真疯的女子,似乎太强调了一点,因此装疯的身段,跟京戏也有了部分的差别了。”(第二集·第218页)但是,《宇宙锋》一剧是梅兰芳先生最喜爱的一出戏,他每次到一个城市演出,务必要贴演此剧,有些城市(如上海)甚至要演好几次。尽管这个戏并不火爆,唱腔、身段也不十分复杂,但梅兰芳先生爱上了赵艳容这个人物,认为她在封建时代,有勇气、有智慧敢于反抗父权与皇权,是传统戏中很少见的一个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通过他的不断加工打磨,将该剧创造性地发展成了“梅派”代表剧目中的经典之作,久演而不衰。
陈伯华大师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十分崇拜梅先生精湛的表演艺术。梅先生当年来武汉演出《霸王别姬》时,陈伯华也正好上演由进步戏剧家刘艺舟先生为她量身定制的全本《霸王别姬》。他们当时一个在汉口大舞台(现在的人民剧院)演京戏,另一个在汉口长乐剧院(现在的楚风剧院)演汉剧。陈伯华当时可令“剧场人山人海,汉口为之不夜”,十几岁的“初生牛犊”,竟敢与大师“打擂”,一时传为佳话。梅先生也从此记住了汉口有一位“筱牡丹花”。(陈伯华的艺名,因她的师父艺名为牡丹花而得名)。后来,陈伯华因被旧社会险恶的环境所逼迫。依依不舍离开了她心爱的汉剧舞台,嫁给了抗日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少将参谋长刘骥先生。刘先生是位儒将,他爱陈伯华的年轻漂亮,也爱她的艺术。陈伯华在跟随刘先生的十七年中,刘先生一直在生活上关照她,在艺术上培养她。在国内,只要有京剧“四大名旦”的演出,刘先生不惜让他心爱的夫人乘坐飞机,从上海或香港飞到北京等地亲临现场观摩学习。陈伯华从艺以来就深深爱上了“梅派”的华贵典雅,中和稳健,大气磅礴,并“私淑”梅派。刘骥先生为了提高陈伯华的艺术素质,还重金聘请白俄罗斯的女钢琴家和舞蹈家教她科学发声法和现代芭蕾舞技巧……
谢晶晶:经方先生这么一介绍,倒让我联想到钱学森先生生前希望培养顶尖科学家一样,一位艺术家的成长,也必须要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才能成为大家。也给我们今天培养各剧种的尖子人才、领军人物提供了参考系数和学习楷模,越是尖子人才越不能单打一,要接受各种艺术的训练和熏陶才行。
方月仿:对!如果说京剧是吸收汉剧,昆曲、徽调、梆子、小调等形成的。一个出色的汉剧艺术家,也必须反过头来虚心向京剧学戏。陈伯华大师就是一位善于博采众长的艺术家。她攻习汉剧,却是一位地道的“梅派迷”。对梅兰芳的戏几乎看得烂熟于心,梅、陈二位大师在抗战时期,共同隐居上海时,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小故事哩!
据陈大师说,在上海时,陈大师与梅大师正好住一个里弄。有一天,陈伯华亲自登梅兰芳先生的门想去拜望求教,不巧梅先生外出未归,于是梅夫人福莲芝女士问明来意后,盛情挽留陈伯华小坐片刻,边饮茶边等候梅先生回家。陈伯华此时趁兴将自己刚刚学会的一段京剧唱腔唱给梅夫人听,请她先指点。不想梅先生中途而回,听见陈伯华的歌唱甚感兴趣地问:“你唱的是程派吧?”
“不!我唱的是陈派,陈伯华的陈。”陈伯华自信地说。
梅先生笑吟吟地说:“唱得很好!很有你自己的理解与特色。”直到一九五二年,陈伯华成功演出《宇宙锋》后,梅先生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握手言欢,旧话重提地称赞说:“你是陈派,陈伯华的陈!”
汉剧“陈派”得到梅大师的首肯,陈伯华发自内心感到欣慰与感激不尽。
谢晶晶:京汉两位大师的握手,是京汉两个剧种亲密骨肉关系的象征。
(作者: 编辑:傅文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