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专家预测武汉2049年将成一流世界格局城市(图)

发布时间:2013-03-28 09:56:30来源:长江日报

  专家预测2030年武汉将成为功能完备国家中心城市

  通过交通道路布局引导新城区发展

  【支撑·空间】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中,对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定位为1个主城区+6个新城的“1+6”格局。来自联合国2011年的数据显示,武汉已成为巨型城市,到2025年,武汉城市人口将达到1270万人。据预计,主城区城市人口将逐渐向新城转移,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楼宇经济集群,新城则实现产城融合,武汉城市人口逐渐南扩,城市生态结构渐趋合理。

  规划介绍,城市建设用地近5年年均增长量在40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增速处于历史最高期。专家组调查发现,武汉城市人口向主城集聚,外围新城密度偏低。主城区集中了都市发展区83%城镇人口、54%建设用地及77%GDP。比较之下,上海中心城区人口总量20年间控制在1000万以内。此外,武汉人口沿江两岸集聚,以汉口最为明显,汉正街一带人口密度最高,达到10万人/平方公里以上。

  中央商务区增速较快,但定位缺乏层次与梯度。调研发现,武汉中央活动区核心职能突出,但副中心发展缓慢,新城副中心尚未发育。外围新城组群产城分离,特色不明,平均块头偏小,对主城人口缺乏吸引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谈及未来的武汉城市空间布局时坦言,“现在主城区确确实实人口比较密,如何疏散它的人口,从而腾出一些空间来,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新城区发展,对于老城区居民的转移有吸引力,我们要做好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比如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教育,还有医院就医、居民购物是否方便,大公共设施在新城区多配制一点,让周边新城与主城共同发育”。

  此外,可通过交通道路的布局,引导新城区的发展。

  【观点】

  仅有大、中区域观还不够

  武汉别忘记“家门口”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亚平:武汉的城市空间格局远景规划应树立区域观,但目前已经具备大区域观、中区域观,却没看到“家门口”的小区域。比如与武汉邻近的孝感、咸宁等城市。武汉的空港新城与孝感密切相连,而江夏再过去就到了咸宁,可作为武汉的“后花园”。

  系统规划地下空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武汉目前的规划,主要是规划地面空间,这远远不够。以前所建的住房也好,公共建筑也好,地下车库可以说配套严重不足,而对地下空间用于商业及其他设施,考虑得更少,这一点应予以充分考量,将武汉的地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不仅局限于地下车库。

  武汉应发展“楼宇经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国恩:我们很少关注到城市建成以后的产出,现在很流行“楼宇经济”这一概念,不要小看一栋楼,这一栋楼建起来后,两栋楼可能顶一个区的财政。比如上海CBD楼宇经济集群集中在陆家嘴和大虹桥周边地区,已达到国际级水平,形成一条东西国际服务主轴线。

  【支撑·交通】

  “高铁+城际”成为主流出行方式

  按照《武汉市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42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44万吨。2040年将成为内陆城市最大的国际门户机场,武汉新港水运量已破亿吨。高铁客运量占全国客运份额逐年上升。公路货运量5年内年均增长率30%,2030年30%的货运将从道路转移至铁路、水路。

  类比北京、上海、南京的轨道建设历程,未来20-30年,武汉轨道交通将进入线网加密阶段,呈现“环形+轴线”的特大型城市轨道交通特征。武汉与孝感、咸宁、黄石、黄冈、天门、仙桃、潜江城际铁路在武汉枢纽内形成环形,30分钟或1小时交通圈形成,任意方向客流均可通过最多一次的城际列车换乘到达天河机场。依托沪汉蓉高速铁路、京广客运专线、武九、武西客专,武汉与中部城市间形成两小时交通圈。

  汉口站、武汉站,孝感、咸宁、黄石先期将建设空铁联运远程值机点,实现面向乘客的“空铁”无缝衔接,“高铁+城际”将成武汉未来市民出行主流交通方式。

  【观点】

  铁、水、空无缝衔接

  专家组调研发现,天河机场面向城市和区域可达性不强,尤其是面向武汉城市圈外围城市的集散运输服务水平低下,与三大火车站之间的连接缺失。此外,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铁水”联运缺乏设施基础,公路集散费用过高,降低了联运吸引力。东航推出的“空铁”联运尝试目前来看,效果不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未来20年后,武汉需要有新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来替代传统交通,在城际方面,今后可通过高速铁路连接,在城市内则通过地铁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地面汽车,今后将逐渐发展电动汽车,整个城市交通,也应该是一个智能化系统,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交通的影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国恩:武汉外围有多个节点城市,如何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进行无缝衔接,这是下一步需要深入去做的文章。

  【支撑·产业】

  集聚全球研发采购价值链

  目前,世界500强制造业外资企业在中三角的45个分支机构中,武汉集中了全部研发及大部分的采购销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调研显示,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类别层次看,武汉在制造业方面与苏州、上海同一层级。目前已形成汽车、装备、钢铁、电子4大千亿产业,7大主导行业占工业产值76%。

  武汉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排名全国第九位,居中部第一。一批区域型商业项目大举入汉:武汉成为华侨城欢乐谷全国6大中心之一,理由之一便是周边人口众多,消费基础好;宜家家居2014年在汉建成,将成为亚洲最大购物中心,辐射武汉城市圈及中部五省;亚洲商业零售巨头日本永旺来汉建三大购物中心,2014年开业;香港恒隆地产去年摘得武广商圈地块,计划投资超百亿元,建设集世界级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及酒店于一体的高端服务业综合体,这是该公司进军中部的首个项目。

  武汉的目标是成为中三角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及高端制造中心。

  【观点】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专家组通过走访企业发现,武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一定断裂。比如原材料本地供给率不高,神龙以韩国、上海宝钢为主,东风从日本进口。其中,神龙本地供货比不足30%,在主导的99家供货商中,武汉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不足20家。2011年,武汉整车产值约为1000亿元,零部件仅为300多亿元,整车零部件产值1:0.4,而国际标准整车零部件产值约1:1.7。反观上海企业,上海通用雪弗兰品牌八成配套企业位于上海300公里交通圈内,九成位于500公里交通圈。

  周黑鸭原材料主要来自山东,占60%,武汉周边地区不足30%。产学研合作方面,周黑鸭合作的研发学校主要来自北京、南京的高校,包括中国农大等,武汉较少。

  【支撑·人才】

  “人才红利”催生知识与创新中心

  武汉光谷已成为像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一样,重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区域研发中心。

  目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汉设立区域研发中心:武汉已成为华为全国七大研发基地之一;联想的全国四大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未来生产、研发各占一半,主要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产品。同时,还是腾讯华中地区研发中心,腾讯在选择落户武汉时提出,首先看中的是人才,其次是产业环境。

  目前,武汉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2010年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数量接近100万,排名全国第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张中华认为,在未来的变化当中,随着我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将通过高校这条途径,转入到城市。未来学生流入武汉,将为武汉人才储备带来“红利”。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将武汉与北京(IT与软件服务)、上海(金融与工程服务)、深圳(物流与商业服务)、成都(航空)并列为“正在成为中国公认的知识与创新中心”城市。

  【观点】

  城市规划要为国际化人才配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武汉市的科教是重要优势,我们在校生的规模很多,往后的发展可能是留学生的规模会扩大,大量的留学生、移民和旅客,包括国外到中国来工作的人大大增加,经济文化交往密切。这些就要求我们的城市,充分考虑为这些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配套。

  比如空港,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在我们城市建设中,要增加国际化元素,像中国人出国还是喜欢吃中餐,希望找到中餐馆,外国人来到武汉以后,他要在我们这里感到生活舒适、有归属感,就应该相应配备外国人喜欢的场所和设施,这样城市更有吸引力,更能留住人才。

  与会专家认为,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将越来越吸引国际人才入城,应为“人才红利”早做准备,城市配套体现融合与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