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抗战口证大抢救]九旬湖北广水老战士:历史不能被遗忘

发布时间:2014-07-18 09:45:03来源:SRC-13

 

 
回忆70多年前那一段历史,9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冯明忠老人感慨良多 
 
  相关新闻:[抗战口证大抢救]“抗战口证”持续抢救 百万点击阅读共缅峥嵘岁月
 
  荆楚网(记者 董育雄、张竞恒 实习生 唐蜜 通讯员 孙四海)
 
  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湖北省荣军医院,疗养病房。窗外的树影有时会投射在墙上,斑驳地记载着光阴的痕迹。白天,94岁的湖北广水籍新四军老战士冯明忠喜欢对窗直坐,偶尔打个盹。那是因为夜里,脑中残存的弹壳碎片常常折磨得老人家夜不能寐。
 
  7月14日上午,听说记者就抗战记忆前来拜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还是嘱咐湖北省荣军医院的工作人员收拾下已经很干净整齐、约10平方米的小房间。谈到初入伍时的豪情万丈,他会情不自禁哼唱起由陈毅执笔的《新四军军歌》:“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忆及日本侵略军在湖北犯下的杀人放火、奸淫掳虐的滔天罪行,老人依旧泣不成声。
 
  从电视和报纸上,冯明忠老人听说日本少数极右翼政客意图否认、美化侵略历史时非常生气。他说要是这些人到中国了,拼了老命也要请他吃手榴弹。老人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比起那些倒在战场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临走前,他握住记者的手再三嘱咐:“这一段历史,你们(这代人)一定要牢记,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被遗忘。”
 
  “那一战,绿草染成了红草”
 
冯老听力不太好,省荣军医院工作人员张军(右)需要在耳边将记者的提问较大声地转述给老人
 
  查找档案,我们得知,1920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广水市的冯明忠老人,是湖北省广水市人。1940年3月入伍,并于当年入党,历任新四军5师13旅38团1营2连战士、班长、排长、党小组长。1947年3月,冯明忠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严重负伤,左腿截肢。1950-1965年在湖北省荣军休养院任队长、支委。1980年至今,一直在省荣军医院休养。
 
  身经百战后,昔日生龙活虎的冯明忠如今成了行走必须依靠拐杖的蹒跚老人,有些记忆也慢慢模糊,有时候回忆某一个时间、地点或其他具体细节,会独自沉思很久。
 
  1941年年初,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当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跟着这位湖北老乡,冯明忠在随州、汉川、河南等地都留下了与日本士兵浴血奋战的身影,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12月在孝感市应城县杨家河高庙的那一次惨烈战斗。
 
  1942年12月16日清晨,应城、安陆日伪军600余人,分两路向应城县杨家河、高庙地区“扫荡”,袭击了在杨家河宿营的新四军第5师第13旅第38团,占领了杨家河东北高庙制高点。38团以第2营两个连固守高庙西南一线阵地,以第3营两个连主攻高庙方向之敌,第1营固守高庙东南阵地。经过反复冲杀,肉搏八次,毙伤日伪军100余人,俘伪军10余人,终获胜利。新四军战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100余人,团政委负伤。
 
  冯老回忆,那天早晨8点多战况危急,团长大喊一声:“是共产党员都站出来。”20多名党员集结完毕后,“上刺刀!”团长带头冲出阵地与敌人拼刺刀,激战中敌人丢过来的一颗手榴弹碎片击中了冯明忠的脑袋,顿时血流不止。来不及思考,也找不到卫生员,战友们架着冯明忠冲过了第一个山头,到第二个山头的半山腰时,失血不止的他瘫坐在地。依稀中记得,卫生员给他脑袋上贴了一剂膏药后,用纱布缠上,大声叫冯明忠“按住!”可血仍在往下滴。他也记住了身边战友的胳膊、大腿中弹后血珠溅落的景象。
 
  突出重围后,38团清点人数,部队原有1300多人,经过高庙之战后,“加上团部的伙夫、马夫和勤杂人员,只剩下200多号人。”冯明忠说,他们战斗过的那个山头,没有树只有青草,经过那一场激战,“连草都染成了红色,那是战友们的鲜血给染红的。”
 
  38团赶到鄂豫边区的大悟,边区的老百姓“抬着整猪来慰问子弟兵”。当时冯明忠在团部卫生队住院,“那一阵子能吃到肉,伤口恢复也快。”14天后,冯明忠伤愈归队,升任副班长。
 
  “以德报怨,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胸怀”
 
 
回忆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和受辱、死难在日军手中的国人,冯老依然泣难成声 
 
  在战斗中,冯明忠一天天成熟起来,更见识和听说了日军的残暴,“鬼子士兵把中国人完全不当人,烧杀抢劫,奸淫掳掠,那是无恶不作,坏事干绝。”冯老说,团政委告诉他,日军甚至在凌虐、侮辱了中国妇女后,将一丝不挂的她们带到公众场合,要她们比赛跑步,“说是谁先跑到就让谁穿衣服。”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妇女仍逃不过再次被侮辱、枪杀、活埋、火烧等悲惨命运。“一些小战士听到后忍不住(为受害者)流泪、身上气得发抖,恨不得马上拿起手中的钢枪去打鬼子。”冯明忠老人说。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日两国红十字会酝酿和实施释放被俘士兵回国。“当时很多被俘的日本士兵都集中住在武昌老人民医院那边。那时候中国人自己粗粮都吃不饱,很多人饿得浮肿,但是对这些被俘日本士兵,我们充分尽到了责任,他们不光是有细粮、鸡鸭鱼肉吃,还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对此很有意见,“为什么要优待这些欺负中国人的畜生呢?”冯老回忆,当得知要被送回国时,一些日本士兵“嚎啕大哭”,表示不愿意回国。
 
  “以德报怨,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胸怀。”冯明忠老人说,每当从电视、广播或报纸上看到一部分日本少数极右翼政客意图否认、美化侵略历史时非常生气,他说要是这些人到中国来,“只要能站起来”,他要准备三颗手榴弹,“两颗给他们,一颗留给自己,拼了这条老命,也要为死难的战友和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正名)。”
 
  “这段历史,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战争令冯老左腿截肢(左),被鉴定为三级伤残。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同济医院曾组织专家组给冯老会诊,希望能取出残存的弹片。最后得出结论,手术的话伴随的风险是“可能会成植物人”。思考再三,冯老放弃了手术。1980年,经组织审核,已经60岁且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冯明忠来到省荣军医院休养,在几代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下,身体状况日渐稳定,心情舒朗起来。隔山岔五,省荣军医院院长邓祖华也会到疗养楼去看望和照料这些老人。
 
  这一晃眼,已经过去了34个春秋。
 
  但那一块接近神经组织的手榴弹碎片,仍不时“提醒”冯老70多年前的那关乎两个民族命运的战争,还有长眠在高庙的兄弟们。“比起他们,我现在很幸福了,组织上很关照我们,荣军医院就是我的家。”
 
  一旁的钟伟科长悄悄告诉记者,老人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要求,对身边医护人员态度极好,凡是自己能做的,从不麻烦工作人员。
 
  临别前,他握住记者的手再三嘱咐:“我没有什么文化,拿得起枪,握不住笔。但这一段历史,你们(这代人)一定要牢记,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