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江汉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复活汉口风云 见证城市变迁

发布时间:2018-02-26 09:44:22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江汉关见证大武汉沧桑巨变。

图为:长郡会馆牌楼。

图为:街头博物馆记录中山大道的变迁。(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征集老照片)

“江汉朝宗”,语出《尚书·夏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意指长江、汉江汇流入海。

古代,汉江入长江口颇多。明朝中后期,汉江改道,只剩龙王庙一个入口。这里,被称为“汉口源点”。

现如今,长江、汉江汇集处,仍留存有“江汉朝宗亭”。江汉,因长江、汉水交汇而得名,是“江汉朝宗”的核心所在。

复活汉口风云,探寻城市根脉。江汉区面向社会征集与“江汉朝宗”有关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传承创新进取的“江汉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蕴。

2月18日,征集活动结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近万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这些压箱底的“老宝贝”,勾勒出“江汉朝宗”的变迁脉络。

因水而立,长江汉水造就全国最大“江城”

交通兴,则城市兴。饱经风雨的江汉关,见证汉口水路发达带来的巨变。

两江交汇,联通水道、陆路,造就汉口镇“九省通衢”,带来八方人才集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积淀,将五湖四海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汇聚于此,带动大汉口的发展。张之洞、施洋、孙中山等名流志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市民葛亮提供了民国时期汉口老码头的工作证照片,从中可以感知当年,在码头工作是多么的自豪。

汉口镇时期,水路航运便利,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物货在此装卸、囤积、转运,规模不等、分区明确的货运码头顺江而布。

水道就是商道,搭建起汉口商贸服务交通网。汉口开埠后,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法国东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等企业集聚,航船业由此走上快速路。

翻阅汉口码头老照片,江中货船穿梭 、岸边搬运繁忙、岸上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苗家码头、生成北里、红胜巷……各式路名牌,伴随高楼拔地而起,昔日热闹匆忙的街巷早已串联成宽阔路网;贯中里、永康里、联保里等老里弄历经百年,市井烟火气息集聚,如今风采依然,成为历史风貌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龙文化博物馆馆长闸东山认为,武汉是全国最大的“江”城,江水是永久的可用资源,武汉和江汉的建设与发展围绕江水做文章,将在新时代肩负起新担当,向新征程迈出新步伐。

因商而兴,“货到汉口活”成就中部“金融谷”

水流带来人流,人流带来财流,汉口由此发展。

古朴庄重的长郡会馆牌楼、名噪一时的汉口总商会等等,透过这些历史照片,仿佛置身当年的汉口街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江汉,是老汉口商业繁盛的源头。昔日汉口镇,码头航运便利,带动商业大发展,成就“货到汉口活”的盛况。集家嘴、龙王庙、打铜街、黄陂街等地,物货囤积、转运分销,逐渐发展成早期汉口的物货贸易中心。

大批商家来此创业兴业,实现百姓口碑和效益双丰收,响当当“老字号”耳熟能详:德华酒楼、东来顺饭店、老万成副食店、亨得利钟表店、叶开泰药店、初开堂药店、精益眼镜店、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品芳照相馆、香港理发厅、武汉工艺大楼、江汉饭店……“老武汉”们如数家珍。

江苏会馆、宁波会馆等纷纷落地。不同地区的商家结成商帮行会,合资赢利,以行业帮口划分,药帮、船帮、钱帮等。

从六渡桥到江汉路,是武汉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和时尚中心。民间盛传:“不到六渡桥,等于没有到过汉口。”

商业繁荣,总有金融相伴。汉口镇时期,沿江一带传统金融业的钱庄、票号十分活跃。汉口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金融中心。

汉口开埠后,外资涌入,洋行鼎盛。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先后设点。刘歆生、韦应南等一大批著名买办成为“金融大鳄”。走进江汉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总能发现某某银行旧址,浑厚的建筑风格让人记忆深刻。

或许出于历史的回归,如今,金融业在新江汉得到完美延续,金融机构在此扎堆集聚:以建设大道为横轴、新华路为纵轴的“金十字”,是我省唯一的省级金融示范园区。汉口银行、长江证券、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机构总部或湖北分行大楼,集聚于此。证券、保险、期货、担保、小贷等机构也纷至沓来,武汉“华尔街”、中部“金融谷”由此得名。

西北湖一带,曾是荒野之地,如今演变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王家墩从军用机场蜕变成武汉中央商务区,刻录着从“保卫大武汉”到“复兴大武汉”的历史记忆。

江汉大学副校长、城市史学家涂文学说,江汉区应对标纽约,未来发展依靠现代服务业和互联网。江汉在金融贸易、现代服务业上占据优势,这也是纽约的支柱产业,其经验值得江汉学习。

寻根问脉,留住缕缕城市记忆

“邮箱每天爆满,登门询问者络绎不绝,居民热情太高了!”征集活动组织者、花楼水塔志编纂负责人鄢德明说,征集活动引起强烈反响,仅老照片就征集到5000余张。

精美的雕花门楣照片,记录了当年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花楼街每家每户在屋檐和梁柱上雕塑图案,尽显昔日繁华,折射出江汉路、六渡桥盛极一时。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汉口水塔于1909年竣工,曾是武汉最高楼。彼时,承担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双重任务,是武汉最早用于瞭望火情的瞭望哨,也是老汉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一座“丰碑”。水塔竣工15年后,江汉关建成,接替水塔代言“城市高度”65年,成为在武汉“第一高楼”位置上稳坐最久的建筑。

百年里分——贯中里、联保里、永康里,建筑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西方样式,蕴含老汉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记忆。花楼水塔街收集的照片,反映出昔日武汉地标建筑独特魅力,里分之上,水塔傲然矗立,在车水马龙的中山大道上“独领风骚”。“老物件记录了城市发展的缤纷故事,不应被遗忘,要让年轻人记住那段奋斗史。”武汉市政府“布衣参事”陈勇建议,应立足老汉口商业中心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发掘文化亮点,除对老建筑、老物件等实物关注,还要重点关注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生活足迹、故事。

春节,在汉口的老街巷里,仍可体会不少传统民俗年味;汉味、楚剧、大鼓、糖画等,是老汉口人儿时的记忆。“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东玩西玩,玩不够民众乐园。”是人们对民众乐园的印象。曾经,汉派传统民俗文化,都能在此展示:汉剧、杂耍、说书、戏法,全国名角名家在这里登台亮相,本地大师从这里红遍中国。

汉绣、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单弦拉戏、武汉煨汤技艺等16个技艺被列为国家及省市区非遗保护项目;“金桥书评”读书活动延续30年,如今发展为享誉全国的“金桥书吧”,书香飘进广场、深入社区、渗透家庭,掀起群众读书热潮;“江汉朝宗”文脉得以传承。(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朱素芳)

记者手记

见证城市力量

寻找城市根脉,见证城市力量。

长江东流水,多少城池烟雨中。在临江的重镇中,汉口地位非凡。

从肩挑人抬的古老水码头,到轮船航行的通商口岸,汉口曾比肩黄浦,大武汉齐名大上海。

走在汉口街头,一栋栋老建筑、一块块碑石提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江汉朝宗,汇流入海,其流汤汤。近万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见证了大武汉的沧桑变革,记录了一代代建设者们创新开拓、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脚步。

武汉正在建设历史之城、当代之城、现代之城,复活汉口风云,探寻城市根脉,目的是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以创新精神为引领,重塑武汉大都市新时代发展空间的大格局。(吴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