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洋)喜迎新中国69周岁华诞,武汉地铁7号线、11号线今天上午9时开通试运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同步开通。“凤凰橙”“云鹤黄”呼啸而至,大武汉地铁通车总里程新增51公里,达到288公里,共10条线路、199座车站。
新开通的武汉长江公铁隧道,与众不同:既跑地铁,也跑汽车,快速连接武昌、汉口,进一步突破大江大河的阻隔,刷新市民出行方式。
7号线一期工程全长31公里,由园博园北至野芷湖,设站19座。11号线东段一期工程全长约20公里,从光谷火车站至左岭,设站13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总长4.66公里,外径15.2米,是7号线控制性工程、央视曾聚焦的超级工程、世界上首条公铁合建盾构隧道。
武汉地铁三大工程开通之际,本报推出特刊《地铁新时代》。
大武汉,抒写新辉煌——写在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东段一期开通之际
图为:整装待发的7号线列车。
图为:地铁工作人员在七号线三阳路站迎接新线开通。
图为:十一号线光谷七路站。
图为:空中俯瞰11号线“光谷之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王桂苹 常敏 袁永华
“凤凰橙”“云鹤黄”呼啸而至。
今天,武汉轨道交通七号线、十一号线东段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同步通车。
大武汉地铁,抒写新辉煌——
新增里程五十一公里,通车总里程达二百八十八公里,逼近世界级地铁城市第一方阵!
高标准规划
“地铁蓝”“梅花红”“芳草绿”“归元金”“鹦鹉绿”“编钟青”“云苔紫”……这些,是武汉已开通地铁线路的标志色。
七彩快车,风驰电掣,穿梭武汉三镇。
从无到有,从线到环,从环到网;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市区到郊区,从地下到高架;从“一年通车1条线”,到“一年通车2条线”,再到“一年通车3条线”。
地铁速度,已成为复兴大武汉的重要标志。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标准规划。
长江东去,汉水西来。两江交会,将大武汉分隔为三镇,“过江难”一直是武汉城市交通的痛点。
为此,武汉痛下决心修建地铁。
多年前,因为地质条件复杂,武汉曾被冠以“不适宜修建地铁”的帽子。但是,武汉人的“地铁梦”,挥之不去。
1992年9月,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和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成立,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0年12月,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武汉启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
2001年,第一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于200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提出,到2013年,建成1号线、2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3条线路,在主城区形成“工”字形骨干线网。
此后10余年间,先后启动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
截至目前,第一期规划项目1号线、2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已全部建成通车;第二期规划项目中,除7号线一期今日通车外,4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均已开通;第三期规划项目中,机场线、阳逻线、1号线径河延伸线也已开通,其余线路全面开工;第四期规划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四期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武汉地铁通车里程将超过600公里。
三镇街头,举目四望,蓝色围挡,成为一景。围挡内热火朝天,10余条地铁线路同步施工,在建里程300公里左右。
为何如此大气魄、大手笔、高强度?
因为正是大建设、大发展关键期!
2018年8月,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调研武汉地铁集团时强调,轨道交通建设事关城市发展,事关民生福祉,对于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意义重大。要做好高水平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目标要求、空间布局和人口规模,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把握建设节奏,逐步打造综合性、立体化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市长周先旺此前调研地铁工地时也指出,要紧盯“到2021年通车里程超过400公里”的目标,坚持思路不改、蓝图不变、投资不减、速度不降,持续推进地铁建设战略性提速。
地铁建设战略性提速,是三镇人民的热切期盼,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高品质建设
武昌徐家棚,从7号线徐家棚车站F口进站,来到地下三层的地铁站厅,一幅“风吹芦花飘,人在画中游”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仿佛置身江滩。再往下至地下四层,便是地铁站台。这是武汉地铁首个地下四层结构车站。
徐家棚站埋深34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采用高品质的公铁合建方案——负一层是物业开发层,负二层为公路隧道层,负三层则是地铁车站站厅及设备夹层,地铁站台设置在负四层,实现公路层与地铁站完全隔离。
武汉地铁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徐家棚站作为5号线、7号线、8号线换乘站,是一个大型综合体,站内设计营造出都市中森林葱郁、青山绿水的氛围。不同的设计理念,迥异的艺术墙内容,彰显7号线地下艺术宫殿的品质。
11号线长岭山车辆段位于光谷东,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属于生态底线区,受到最严格的保护,如何建设车辆段?
地铁项目部介绍,车辆段整体设计为园林风格,16个单体建筑中,除运用库、检修主厂房外,其他生产厂房及办公楼大多采用挂瓦坡屋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绿化点缀,青山、白墙、黛瓦相互呼应,进入车辆段犹如步入山水田园。
在光谷东高新大道、光谷七路交叉路口,可以看到两个椭球形钢结构穹顶,这是11号线光谷七路站两个出入口。从空中俯瞰,像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被誉为“光谷之眼”,与光谷地标建筑武汉新能源大楼“马蹄莲”遥相呼应。
为何如此设计?武汉地铁集团项目负责人称,采用钢结构穹顶,既能消除乘客穿行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同时让车站外形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武汉南三环附近,白沙洲大道东侧、武汉工商学院以西,矗立着一排高架桥墩,乍一看像大理石,其实是钢筋混凝土。这里是5号线南三环至白沙五路高架区间施工现场,已建成桥墩表面平滑细腻,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桥墩质量优良,得益于“工厂化”施工——从钢筋原材料加工,到混凝土最终成型,均实施“流水线”作业。这是国内建筑业最先进的钢筋自动加工集成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加工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进入新时代,武汉地铁集团将2018年确定为质量提升年,动员各路建设大军增强精品意识,每个环节追求精细,打造社会认可、市民满意的精品工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百年地铁”。
高效能运营
2017年底,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周淮曾预言:武汉即将进入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
他的理由是:东京、莫斯科、首尔等世界级地铁城市,地铁运营里程都只有300多公里。世界上首条地铁诞生地伦敦,经过150多年发展,地铁运营总里程402公里。根据开通计划,2018年年底,武汉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300公里。
周淮同时认为,用来评价地铁城市发展水平的,除了通车里程、常态化客流等体量指标,运营管理水平等质量指标更加重要。
运营高效能,首先体现在对公共交通的引领上。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8年4月4日,清明节小长假前一天,武汉地铁线网单日客运量达到351.42万乘次,创地铁开通以来最大单日客流量。
平时,地铁已成为江城市民出行的首选;极端天气下,更是挺起城市公共交通的脊梁。
2018年春节前,冰雪肆虐,三镇道路被积雪覆盖,公交车进入“龟速”模式,部分公交线路甚至停开,一些出租车停运,所幸轨道交通“坚挺”,正常运营。大量市民选择乘坐地铁,高峰时刻,1号线、2号线、4号线几乎趟趟爆满。
根据预测,随着两条新线开通,武汉地铁常态化客流占公共客流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0%,上升至45%左右。占比大幅度提升,意味着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8年年初,高德公司发布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武汉道路拥堵延时指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排名,从2014年的第7位,降至2017年的第47位。
武汉机动车保有量达270万辆,每年仍以15%的速度递增;三镇隔江相望,加之湖泊、山体阻隔,城市断头路、瓶颈路较多,拥堵排名大幅下降实属不易。
业内人士分析,地铁线网不断延伸,大大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特别是越江地铁立下首功。
7号线开通,武汉穿越长江或汉江地铁达到6条,进一步突破大江大河阻隔。
运营高效能,也体现在人性化服务上。
2018年3月23日,北京,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第三届寻找中国运输风范人物领袖品牌活动颁奖,武汉地铁人站上领奖台。
在全国192个人物、177个品牌中,武汉地铁“微笑服务”当选中国运输十大领袖品牌。
匆匆走过,很少有人注意,在地铁站厅一端的车控室内,行车值班员忙碌的身影;乘车经过,很少有人知道,在站台旁的设备间里,检修人员正维护仪器设备,保障行车安全;人潮汹涌,很少有人留意,在电梯旁、闸机口,志愿者用沙哑的嗓音答疑解惑;夜阑人静,很少有人知道,在漆黑的隧道中,线路维护工正在一米一米地检修轨道……
武汉地铁自2015年起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精心打磨运营服务各个环节,用有温度的服务,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最强站长”姚婕、“保电大师”孙宏杰、“轨道医生”胡建滨、“地铁姐姐”沈英……已悄然成为武汉地铁温情服务的代言人,为整座城市塑造着暖心的风景线。
电话预约服务、末班车守候、高校导乘图、晓虎爱心亭、地铁自助图书馆、地铁报……处处体现着武汉地铁人的用心付出。
“我们希望通过创建‘微笑服务’品牌,将人性化服务融入企业文化,提升武汉地铁运营效能。”武汉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武汉地铁打造的世界级越江隧道,正在走向世界。
这样的超级工程,必将载入史册!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视界网 郑博文 产启斗
(作者: 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