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嘉宾董长麒(左二)、殷俊(左三)、谢天星(右一)接受记者访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重要论述摘要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创新和就业关系。我国发展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加快创新必然引起技术落后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相当数量的失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了很多新的业态,但劳动力难以适应,造成了大量结构性失业。我们必须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既要坚定不移加快创新,也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决增强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和保证基本生活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 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发挥市场作用,而不是政府全包下来。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为各族群众走出农牧区到城镇和企业就业、经商创业提供更多帮助。要加强就业指导,逐步转变当地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就业观念,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要注重因地制宜,农牧业、旅游业、服务业、民族工艺等特色优势产业门槛低、入手快,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应该重点扶持。要鼓励和帮助到内地上学的高中、高校毕业生就地择业,以利于他们将来把先进技术和产业带回家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国家就业优先战略从过去的“扩大就业规模”,发展为“提升就业质量”,再到“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其战略转型的意义在哪?湖北近年的整体就业形势如何,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保障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湖北如何深入推进?“湖北就业提升计划”,有哪些利好政策?
4月10日,本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举行第十六场全媒体访谈,邀请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宜昌市劳动就业局负责人和武汉大学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访谈嘉宾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董长麒
宜昌市劳动就业局局长 谢天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 殷俊
1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主持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请问,我们如何理解我国就业政策的转型意义?
董长麒: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从过去的“扩大就业规模”,发展为“提升就业质量”,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是就业优先战略提档升级的需要。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有利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目标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更是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在这个坚实基础上,全省实现了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左右,低于4.5%的控制目标,调查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殷俊: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就业岗位,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即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劳动年龄和需求偏好变化而引起的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暂时性失业。
以往,政府更多地关注充分就业,更重视就业的数量和规模;现在,焦点转向就业数量和质量并重,尤其是“质”。所谓“更高质量”,不仅是指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地工作、更健全地保障,同时也意味着劳动者能够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劳动,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2 经济稳中向好支撑就业稳定“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凸显结构性问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具体到湖北来说,我省的整体就业形势是怎样的,又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董长麒:近年来,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和新经济、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我省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
从机遇看,一是经济走势稳中向好支撑了就业稳定。五年来,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9%;千亿产业由11个增至17个,服务业占比由36.8%提高到45.2%。据测算,我省GDP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岗位从五年前的约5万个增长到约9万个,表明发展动能在增强,拉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二是新经济新动能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孕育了高质量就业岗位。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了就业空间。随着“放管服”改革更加深化,市场主体规模显著增长,市场主体净增194万户,达到450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带动就业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广大劳动者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从压力看,一是劳动力供给处于高峰期。我省每年共有120多万人需在城镇就业,而我省每年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约90万个——城镇仍有30多万人难以就业。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每年将有2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二是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大,面临部分行业岗位流失的压力。四是高校毕业生规模处于高位,面临有效配置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受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就业观念和集中供给等因素影响,素质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突出,如何把这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合理有效地配置到就业岗位,难度很大。同时,基层农村“留人难”现象突出。
谢天星:2017年,宜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强力实施化工产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进行“关、转、搬”;同时明确提出2018年全面关闭退出煤炭行业总体目标。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2017年的19.8%。尽管GDP增速明显放缓,但是,由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广汽传祺、惠科电子、南玻为代表的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大产业集群项目带来更多优质岗位,全市新增就业10.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6%、4.17%,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动能转换带动就业效应十分明显。
转型发展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喜悦”,但宜昌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一是转岗再就业压力大。全市需关闭121家煤炭企业,占全省总量的38%,“关、转、搬”沿江化工企业134家,还有37家“僵尸企业”需化解。经济转型导致5万人需要转岗再就业。二是引才困难。宜昌作为三四线城市,在人才争夺中优势不够突出。近三年,宜昌户籍大学毕业生规模年均保持在2万人左右,虽然回宜人数年均增长1000人左右,但回宜比例仅为30%左右。三是招工困难,总体来说,管理型岗位供大于求,普通生产服务型岗位长期缺人,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截至目前,全市用工需求4.6万人,今年“春风行动”已解决3.6万人就业,80%的企业用工得到满足,但用工缺口仍有1万人。
3 湖北形成“就业有路径、创业有支持、培训有补贴、困难有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主持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国家就业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保障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上,湖北省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计划如何深入推进?
董长麒:2017年湖北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91.8万人,再创新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9%,低于4.5%的控制目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国务院去年将我省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给予通报表扬。
近年来,湖北已逐步形成了“就业有路径、创业有支持、培训有补贴、困难有帮扶”的政策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大力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力争五年内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超过180万人,实习实训超过200万人,将湖北建成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英才汇聚的就业创业高地。
“双创之火”呈燎原之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实行项目化扶持创业。例如,会同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实施“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2018年继续安排3000万元扶持资金。依托该项目,每年举办“创业湖北”创业大赛。同时,开展“返乡创业”“巾帼创业”、残疾人创业“双百工程”等。其次,实行普惠性的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每年培训创业者多达20万人。三是建立平台服务创业。省级累计安排8600万元,对大学生在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的给予补贴。
扎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履行就业托底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我省实行“四级劳务协作”模式。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两年来共安排5.86亿元用于就业扶贫。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对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功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销零,创建了一大批“充分就业社区”。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全国率先实行实名制帮扶,组织开展就业见习。全省累计帮助80多万就业困难人员、4.1万“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对去产能分流人员,会同省发改委等七部门,出台钢铁煤炭企业职工安置实施意见,加大转岗就业和创业扶持。此外,还积极推进援企稳岗“护航行动”。
实施“湖北技能强省战略工程”。完善政策扩大培训规模,将就业培训逐步拓展至各技能层次劳动者。五年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共组织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229万人次。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育“湖北工匠”。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五级贯通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在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面,武汉市建成全省首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办首届湖北省人力资源和就业创业博览会。
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将启动“湖北就业提升计划”。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调查失业率在国家控制目标以内。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省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比较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四个比重”:
提高大学生在湖北就业的比重,深入实施“我选湖北”计划,计划今年在鄂实习实训大学生达到40万人、就业创业达到35万人。
提高创业带动就业的比重,重点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平等受惠、差别帮扶”的政策体系。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鼓励各地放宽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条件,降低反担保要求或取消反担保。
提高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比重。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业示范园区和领军企业,继续办好湖北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博览会。
提高技能就业的比重。全面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首届“湖北工匠”表彰奖励。加大技能补贴发放力度,加大就业扶贫中的技能扶贫力度。
谢天星:近年来,全国迎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但对于宜昌来讲,高校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
宜昌为企业量身定制招工清单,解决宜昌田田化工关停职工转岗安置和广汽传祺乘用车宜昌公司、世纪联合创新等企业的用工需求。面向全市“大企业直通车”目录内、规模以上等390家企业,每家企业落实一名就业干部,全力做好企业空岗信息收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落实、企业用工谋划四件实事。
做实做细“春风行动”。组织企业到晒谷场、田坝子进行招聘,留住了一大批返乡人员和进城务工者。
开创“23℃人社服务”新品牌。23℃是对人体最健康最舒适的温度。整合改造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实体大厅环境,打造全天候、零距离、不打烊的“网上就业局”。全面优化现有经办服务事项,推行“马上办”工作作风。
殷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经济结构优化的调整和升级,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催生各种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 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