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通讯员魏辉黄仪
2016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简称“农地贷”)在全国232个县(市、区)试点,黄陂区是武汉市唯一试点区。
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黄陂区已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97笔、5.01亿元,贷款余额3.22亿元,两项指标在我省10个试点地区中均排名首位。“农地贷”对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带过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增
今年,“猪周期”再度来袭,生猪出场价一跌再跌。近几个月,武汉楚杨养殖公司月亏损超百万元。尽管如此,公司负责人陈礼明还很淡定。
57岁的陈礼明,2013年告别经营了20多年的钢材租赁行业,回到家乡黄陂姚集街竹林村,流转土地养猪。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楚杨公司扩建猪舍、建设环保设施,需要大量资金。老陈分几次抵押了846亩流转地的经营权,获得60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去年,公司销售规模近千万元。陈礼明说,“农地贷”突破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不得用于抵押贷款的限制,为土地流转大户增加了融资渠道。
为破解“农地贷”银行“不愿贷”的最大拦路虎,黄陂区每年安排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成立资产处置公司对“农地贷”不良资产进行兜底处置。今年初,“农地贷”试点银行增至4家。
黄陂区农委副主任任永华表示,“农地贷”从法律上赋予试点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功能,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全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1500多户激增至近2800户。
助过桥
盘活死资产搅热“乡村游”
5月中旬,水声潺潺,草木苍翠,黄陂木兰花乡景区游人如织。
来这里的除了游客,还有一批一批的考察团队。这个运营仅一年多的乡村游景区,成为武汉市“三乡工程”建设的样板。
去年末,木兰花乡尚有未完善的一部分项目,急需1000万元资金。情急之下,景区以3940亩土地经营权、451.5亩林权,还有景区经营收益权作为抵押,获得贷款1000万元。景区董事长葛天才说,借此资金“过桥”,木兰花乡完善了设施,景区发展步入快车道。
受惠“农地贷”的,不只是木兰花乡。黄陂胜天旅游抵押734亩经营权,累计获得贷款1200万元,将一个荒废的知青点,打造成每年接待旅客20万人次的3A级景区。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是制约“农地贷”试点的难题。黄陂区出资1300万元,支持颁证确权和土地流转。截至目前,全区家庭承包户确权率达99.1%,颁证率96.99%。流转土地50.61万亩,到武汉市农交所土地流转交易642宗,交易总金额68.92亿元。
承包土地权属清楚、权证齐全后,土地流转交易、抵押贷款变得更加顺利通畅。黄陂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体制机制的完善使阻碍试点的关键因素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乡村游景区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发挥最大的撬动效应,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