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追记李德威教授-为了科学梦想而无畏探索

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骨灰今归西藏 拉萨河水永淌科学忠魂

发布时间:2018-09-27 08:59:29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为了地质调查和研究,李德威生前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每一寸土地

图为李德威临终在病房写下的纸条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实习生陈羽佳

今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骨灰将被撒入西藏拉萨河。

从武汉到青藏高原,迢迢数千公里;从1990年到2015年,25年间,他年年都来做地质调查和研究。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他走了8万多公里,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每一寸土地。以青藏高原为基地,他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他独创的地学理论系统,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李德威身患重病仍奋斗在地质事业一线,住院后仍召集学生到病房探讨科研项目、为学生修改论文。2018年9月14日,年仅56岁的他病逝,临终前在ICU病房,他留下了一张歪歪扭扭写着“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纸条,和“将部分骨灰撒向青藏高原”的遗愿。

如今,他的家人、同事、弟子带着他回到了西藏,回到了那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他“回”到了他的野外实验室

“李老师常说,青藏高原有丰富的矿产,频繁的地震,清洁无污染的地热能,这里就是他的野外实验室。如今我们把他带回来了,他一定很高兴!”昨日,抵达拉萨的李德威的大弟子刘德民说。

李德威的埋骨地选择在拉萨河,这是大家反复讨论的结果。刘德民介绍,李老师的足迹遍及青藏高原,1994年他实地探访研究并发表了其最有价值的文章,总结并预测了西藏的矿产;多年来,他预测了冈底斯、墨竹工卡县有矿产,举雅鲁藏布江之例质疑板块构造学说,因喜马拉雅特殊的地质构造,提出了不同于流行的“板块构造假说”的“下地壳层流假说”……“要把李老师的研究成果都标注上,也许只有这条全长568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的拉萨河才能做到。我们把李老师放在这里,希望他能沿着这条河流一直走,看到的都是他熟悉的风景、痴迷的地层和石头。”刘德民哽咽着说。

今日,一座简单的碑也将在拉萨河边竖立,除了李德威的名字和生卒日,只有44个字:“觅真知创新说赴远道,高原三十载呕心血力竭意不悔;探地热求减灾育桃李,科研终一生利国家方慰平生志”。这是李德威之子李喆为父亲拟的,凝练了他短暂又光辉的一生。

他将痛惜留给了亲人师友

英年早逝的李德威,将无尽的痛惜留给了亲人、师生和友人。

今年5月,李德威81岁的老母亲余定玉因病从麻城老家到武汉的医院住院,刚在海南组织召开了“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的李德威赶回武汉看她,陪着老人说了半天话后,就离开了医院,说要去给学生们上课。其实,他3月底从海南回汉时身体就很不舒服,住院几天后非要出院去北京开会,后来又强撑着准备海南的会议。离开母亲后,他也很快住院了。这次见面,竟成了母子俩今生最后一次相见。

他的得意弟子罗文行最后一次见他,是在9月9日,那天他召集了10多个博士硕士到他病房汇报学习进展和下一步打算。“当时他虽然起不来,但说话还利索,没想到之后病情急转直下,12日住进ICU病房并上了呼吸机。14日12时18分,李喆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要见我们,可等我们赶到医院,李老师已不在了,12时25分就走了。”罗文行说,“不知道老师最后要交代我什么事?他刚在海南成功打出了第一口干热岩开发实验井,该有多少未竟的心愿啊!”

10年前,李德威访美做访问学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尹安与其相交,两人的友谊在激烈的科学讨论和争论中建立起来。尹安说,近几年虽与李德威不常见面,但总有书信来往,今年早些时候还接到过他的参加海南的地热大会的邀请,却因时间冲突没能参加。“我遗憾失去了与德威贤弟最后见面的机会、失去了一个心灵相通的挚友,地质界失去了一个把一生无私献给地质事业的人!”他说。

 

此次去西藏,李德威的弟子们细心地带上了各大媒体对他的报道。“我们想让李老师看到,人们都肯定他的成绩、赞扬他的精神!”刘德民说。

在网上,不少人关注和讨论李德威的学术成就及贡献。一匿名网友说,虽没读过先生的地学著作,但先生在周口店所展示出的对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的细致程度和强大的想象力,令人极为佩服。知乎网友“wishful”说,青藏高原的隆起,印度北移是地学的一把钥匙。绝大部分地学工作者都为地幔对流喝彩去了,因为那样可以名利双收。而李德威老师能够尊重事实,一丝不苟地去科考,不畏主流权威,提出矛盾,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值得尊敬。希望地学界有人能继承他的研究成果,继续探索,“最应继承的是他的精神和科研态度,而不是复印他提出的理论,取其精华,去其不足,取得真正的进展才是对李老最大的尊重。”

在哺育李德威成长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是学子们“问道求真”的引路人之一。9月21日,该校发布消息,追授李德威教授“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并部署在全校开展学习活动。9月23日,在该校开学典礼上,校长王焰新多次鼓励新生们像李德威一样,树立问道之志向、修炼高贵之品行。“希望你们树立问道之志向。你们今天问的‘道’,就是在成长的路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石人物。前不久英年早逝的李德威教授,在重症监护室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愿,正彰显了地大人志存高远、矢志报国的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