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世纪80年代,湖北医保公司参展情形。药材曾是湖北早期创汇的主力。(资料图片)
图为:童霸公司的童车展厅。
1毛钱换回1美元
湖北小土产赚了大外汇
在湖北,88岁的谢奎栋算是广交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从1957年春参加第一届广交会,到1987年退休,他在省外贸系统工作了半辈子,也见证了湖北商品在广交会上的变迁。
聊起广交会,老人一肚子的故事。他说,上世纪50年代的广交会是在珠江大桥旁的一栋6层展馆里举行的,那时,这已是广州屈指可数的大建筑了。根据国家当时“可有可无的‘鸡毛蒜皮’优先出口”政策,湖北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药材、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土产,像杜仲、黄麻、板栗、木耳等都是广交会上非常畅销的产品。
“可别小看这些土产,它们可是湖北创汇的主力。”从湖北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位置上退休的薛德玲今年71岁,参加广交会30年。在她的印象中,当年广交会上湖北出口的拳头产品,就是“湖北三木”和“黄金白银一枝花”。
“湖北三木”,指产自恩施、宜昌、郧阳地区(今十堰)的杜仲、厚朴、黄柏这三味中药材。这些药材从生长15年以上的树上剥下,每公斤成本不到13元钱,在广交会上卖130美元,相当于不到1毛钱的成本,就为国家创汇1美元。“由于商品俏,我们控制了销量。一般每年20多吨,最高峰也不超过300吨。”
“黄金白银一枝花”,是黄冈地区产的茯苓、黄连和恩施板桥产的党参。这三种药材非常畅销,平均3毛钱换回1美元外汇,年销量大多在300至500吨。
“第一届广交会,湖北商品出口创汇不足20万美元。”谢奎栋回忆。后来,随着商品逐步增多,到上世纪60年代,荆州的粮棉油、猪鱼蛋等一批物资列入出口名单,使湖北出口迅速攀升到几百万美元。
那时物质较匮乏,出口却很讲究,对产品款式、质量上都比较挑剔。当时,武昌一家服装厂接了一批订单,但交货时衣服两边格子布颜色不一致,质量不达标,最后倒赔了20万美元。
1972年,美国客商首次出现在广交会。随后,湖北部分产品开始出口美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湖北出口已经达到1500万美元。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湖北家电、纺织、机械产品开始在广交会发力。省商务厅外贸处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纺织轻工产品取代农产品,成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商品。这是不小的一步,从此,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
1987年,我省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广交会前30年,湖北外贸出口翻了1000倍。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