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追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

发布时间:2018-09-21 08:17:53来源:湖北日报

  为了科学梦想而无畏探索

——追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

图为:李德威教授生前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陈华文 徐燕

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在大地构造、地震、干热岩地热能等领域努力探索,为打开我国干热岩勘探开发付出了心血;生命弥留之际,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言。9月1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9月19日,李德威教授生前领导、好友、同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等,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往事,回忆与李德威教授相处的点滴细节。从讲述中,一位对科学研究鞠躬尽瘁、不计功利、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眼前。

李德威于1962年6月生于湖北麻城,1978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攻读博士、出国访学,40年来一直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地质科学家,李德威的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他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经过多年实地调查研究,他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初步形成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体系。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曾说:“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德威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调查,满目疮痍的灾区景象深深刺痛他的心。李德威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太巨大了,一定要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从此,他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此后几年,李德威提出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

近年,李德威又将科研重心投向为国家探索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2016年,李德威作为申请人和执行主席之一,参加了主题为“深层地热能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的集成创新”的第555次香山科学会议,与国内地热界专家学者共同谋划、商讨我国干热岩地热研究与开发技术路线。2018年5月,李德威在海南组织召开了“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极大鼓舞了地热界同仁与新能源相关企业人员的研究与工作热情。李德威的工作成果为海南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2018年5月以来,多家企业和投资人主动联系拜访李德威教授,希望在地热开发领域展开合作,大力度投资干热岩发电和综合利用项目。正当李德威在地热事业刚刚打开局面,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场时,他却病倒了。多年来的研究工作透支了太多精力,尤其是近两年在海南地热项目上为加快进度,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吃不好、睡不好,最终积劳成疾。

李德威生前同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吕新彪介绍,李德威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只要病情略有缓解,就会与团队师生讨论地热相关问题,详细询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生命最后几天,李德威教授已进重症监护室,无法正常说话,但仍放心不下地热事业,用颤抖的手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字。9月14日12时25分,李德威教授永远地离开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成为他最后的遗愿。

从事构造地质研究的学者们成立了一个联络群,很多专家学者听闻李德威去世的消息都非常震惊。大家说,现在像李德威这样具有独立思考、富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家太少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知名教授尹安,在群中发了一段悼念李德威的文字:李德威对科学有无限的献身精神,看不见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心,他的科学兴趣极其广泛,对真理有执着追求,他对大地构造有独特见解,不墨守陈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对李德威的离去深感悲痛和惋惜。他说:李德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始终不忘地学初心;他从事地质研究,不是单纯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研究;他没有显赫的学术头衔,但在科学探求中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他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科学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