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砖雕以青砖为原料,进行深度雕刻。而泉州砖雕的独特之处则是在于运用当地特有的赤土,烧制成红砖,进行雕刻,也就是红砖砖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泉州砖雕在一批优秀手工艺人的传承下,逐步成为海峡两岸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纽带,但同时,泉州砖雕也面临着关注度低、受众面窄、机械化的冲击等现实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泉州砖雕的转型和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泉州砖雕的发展现状,8月18日,湖北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主题为“从传统手工业的转型与机遇看“一带一路”战略——以泉州砖雕为例”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前往泉州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拜访了闽南红砖雕刻大师、“卿派砖雕第一人”——曾永卿老师。
图为:曾永卿老师为团队展示自己的砖雕作品 段佳璇 摄
泉州砖雕之创作
曾永卿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泉州砖雕的创作概况。据介绍,泉州砖雕过去主要应用于装饰,内容以宗教、山水、人文故事为主;而现代的泉州砖雕则不局限于这些应用领域和内容。手工艺人在创作时摒除自己头脑中的杂念,专注于手上的砖雕作品,将主体的人文情怀、体悟自然宇宙后的哲学思想融于雕刻中,使泉州砖雕的内涵更加丰富。
如今,在建筑、旅游、商业等多个领域,都能发现泉州砖雕的应用。为了亲身感受泉州砖雕的多方面运用,团队成员们走访了开元寺、蔡氏古民居等具有泉州砖雕元素的建筑群。开元寺的“麒麟壁”是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上面的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的砖雕规模更大,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可以见到精细生动的砖雕,其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朴。据当地的居民所说,民居里的砖雕作品都是由古代工匠耗费大量精力手工雕刻而成。
图为:曾永卿老师为团队的原创砖雕作品 段佳璇 摄
当谈到泉州砖雕创作中的瓶颈问题时,曾永卿老师认为在当今这个机械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由机器创作的砖雕作品大批涌入市场,的确对传统手工制作的砖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曾老师相信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工艺人们“十年磨一剑”,坚持全手工雕刻,才铸就了日益蓬勃发展的泉州砖雕。”他说到。
泉州砖雕之发展
泉州砖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不再局限于装饰品。在以曾永卿为代表的优秀手工艺人的努力下,泉州砖雕正在以更加包容、大气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曾永卿表示泉州砖雕的发展主要可以用两大理念来概括。其中,“老砖新刻”是砖雕发展的最大特色。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红砖,通过手工匠人的重新雕琢,被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这种古与今的碰撞和交融,演绎出的效果令人惊艳。另一理念是“传统元素,时尚表达”。曾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了去年与宝马公司的合作成果,“红砖砖雕陈列在一排现代轿车前,古典时尚两相宜”。除了与现代企业合作,在创作砖雕过程中,曾永卿还设计出针对不同群体爱好的多种图案。正因为有这些创新理念的支撑,泉州砖雕传统手工艺才能持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图为:曾永卿老师与学生访谈 段佳璇 摄
泉州砖雕之传播
泉州扼晋江下游,水路交通便利。宋代起,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便已进入繁荣阶段,许多当地人随船出国,去往世界各地,久而久之,形成 “华侨”这一群体。泉州和当地华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永卿作为华侨后裔,谈到砖雕的传播问题时,他感触颇深。“目前,泉州砖雕主要由泉州华侨带往世界各地,不少华侨将砖雕视为乡愁的载体,他们在国外生活时,看到有着家乡特色的砖雕,便会想起自己的故乡,砖雕的传播也得益于此。”他还说到自己正在与高校进行合作,希望能建立砖雕技艺培训教育基地,传播砖雕文化。“让砖雕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国内外更多人了解并热爱砖雕。”曾永卿相信这是每一位砖雕手工艺人的最大愿望。
海丝情,两岸魂,红砖雕刻承载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新理念的体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乡愁记忆贮存于砖雕,而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为文化产业复兴、世界文化交流搭建了崭新的平台,也是接力中国梦的关键一棒。(湖北大学 林晨)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