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头条

40年40首歌,旋律中的那些时代“脉动”

发布时间:2018-12-13 10:03:57来源:荆楚网

  抒情歌传递美好生活愿景

  1980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歌曲》编辑部共同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超过25万人投票选出了15首歌。几年前最火的刚劲激愤曲无一入选,大家的美好愿景,全部集中在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旋律优美流畅、情感细腻真切的抒情歌中。

  抒情歌广泛流行,一度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中国歌坛绵软无力的“靡靡之音”泛滥,会带坏社会风气。1980年年底,中国音协开了一次会议。本来会议主题是批判流行音乐的,但在最后一天,文联主席周扬发言时突然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不应以贬低的口气来谈论流行歌曲,我们需要有好的高质量的流行歌曲。”这一决定性的定调,打消了艺术家们的顾虑,大量优美的抒情歌如雨后春笋般推出,一些创作于这个时期的经典歌曲甚至传唱至今。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词作者陈晓光亲历山村巨变之后的即兴之作。歌中袅袅的炊烟,潺潺的小河,十里荷塘,十里果乡,勾勒出建设中的乡村美景,诗情画意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成为传唱几代人的希望之歌。

  1980年最出名的军旅歌曲,一首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另一首是《军港之夜》。以往的军旅歌曲都走的雄赳赳气昂昂的“硬汉风”,但在这两首抒情意味浓郁的军旅歌里,春意盎然的烂漫桃花,微波轻漾的海港之夜,营造出浪漫温情的氛围,舒缓的调子透出满满的温情,曾让当时的很多人惊讶“军旅歌还能这么唱”。

  这个时期的主旋律颂歌,主题背景虽不脱国家、集体、事业等大框架,但抒情的角度开始加入浓浓的人情味以及世俗性,情感的成分更多了。《党啊亲爱的妈妈》从具化的母爱切入,再延伸到对党和祖国的大爱,情感过渡自然,词意朴实温暖;《我爱你塞北的雪》构筑出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将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情融入其中,十分打动人心。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80年代初期大火的青年励志歌。如歌里所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朝气蓬勃,踌躇满志,迈着自信的步伐行走在时代前沿。作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青年,他们的心声在这首欢快的旋律中表露无遗:美好的春光属于他们,属于每一个建设者。

  港台风带来大众音乐新元素

  70年代中后期的内地,到了晚上躲在家里偷偷听邓丽君,是很多年轻人的小秘密。而到了80年代初,随着更多的港台音乐进入内地,听邓丽君的甜歌已经不用再偷偷摸摸了。

  1982年,因为《人民音乐》刊出的一份“不健康歌单”,以邓丽君歌曲为代表的港台“靡靡之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全民大讨论。《北京晚报》记者刘孟洪发表文章,为邓丽君的歌辩护,声援者众。争议声中,不断流入的港台音乐受到大量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开始逐渐与内地音乐融合。流行歌曲加入更多新元素,也为内地大众文化揭开了序幕。

  1982年电影《少林寺》全国上映,在全国多地上演了一幕幕万人空巷观影的盛况,也带火了电影插曲《牧羊曲》。作为内地真正意义上的武打大片、中国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少林寺》捧红了明星李连杰、名刹少林寺,片曲捧红了歌手郑绪岚。更重要的是,《牧羊曲》已然成为与中国武侠文化紧密关联的一个符号。它从内地传唱到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一次中国功夫,以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侠义精神,相当于第一次对外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底蕴。

  1983年,由徐小明编剧、导演、监制,香港名演员黄元申、米雪、梁小龙主演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历史性地获准在广东电视台播出,成为香港最早一批进入内地的电视剧。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也成为港台电视剧主题歌的“开山之曲”。霍元甲、陈真的名字随着雄壮激越的旋律,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偶像。

  同样在1983年,导演黄一鹤在筹办次年春晚时,有意邀请港台歌星前来助阵。一次前往深圳的途中,黄一鹤偶然听到一个醇厚的男声在唱“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被深深打动。第二年的央视春晚现场,全国观众第一次在大舞台上看到了香港演员,听到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

  正是在这一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此时的乐坛,港台歌曲源源流入,港台歌手登台献唱,催生了内地第一批追星族。受港台风影响,内地音乐人在创作时开始更多地考虑贴近听众口味,添加一些港台音乐元素。

  这个时期抒发爱国情怀的主旋律歌曲,传唱度高的有《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两首歌都有着诗一般的语意,主题宏大,但情感更细腻丰满,感染力很强。格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之歌》从创作之初就定下了大众音乐的基调:它的歌词是从4583个投稿作品中选出来的,作者胡宏伟当时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军人。此时的主旋律音乐,已一改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开始实践“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了。

  军旅歌曲《小白杨》,创意来自边疆哨所一个动人的故事。从这个母亲赠送树种、当兵的儿子和他的战友精心呵护树苗长大的温情故事中,创作者找到了灵感,歌中从亲情、乡情到家国情怀的过渡亲切自然,十分契合普通人的情感。这首感人至深的歌,由此从军营里传唱到军营外,成为脍炙人口的抒情金曲。

  作为纵横春晚三十多年的经典曲目,《难忘今宵》在1984年诞生之初,曾有过小小的波折。当时央视春晚导演组需要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内容要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和对未来的希望。但作词谱曲完成后,有人认为歌曲过于绵软不健康。黄一鹤和李谷一则坚持认为,这样的温情风格贴近大众,更易于接受。最终,这首歌在春晚舞台上唱响,此后传唱三十多年的辉煌纪录证明了它的生命力。